当前位置:首页 >> 新时代文明实践 >> 内容
阅读正文

普洱:江城县“托”有所得 “管”有所获 “四点半课堂”有温度

发布时间:2024-03-05 来源:三江经纬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完善“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聚焦小学生放学家长不能及时接、安全管理有隐患、课后作业辅导难等问题,主动回应群众期盼,创新开设“四点半课堂”,通过“党组织引导、学校协同、志愿参与”的方式提供课后托管服务,解决了家长不能及时接等问题,通过有温度的志愿服务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主题教育开展的成效。


  截至目前,江城县各级党组织在“四点半课堂”完成活动65次、服务时长达195个小时,报到党员完成活动130余人次、服务时长达390小时,累计服务学生1300余人次。
  丰富服务形式,确保课堂“有学生来”。聚焦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单一、氛围不浓、效果不好等问题,积极探索“民生项目+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的模式,以“四点半课堂”为载体,通过“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志愿者接单”的服务方式,为每天下午家长不能及时接、不能及时辅导课业的孩子,提供放学后至晚上八点半的托管志愿服务,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在组织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的同时,提供课业辅导、兴趣培养、心理关爱、安全知识普及等多样化的一站式托育服务,丰富孩子的延时托管生活,让他们课后有去处、有事做。
  整合各方资源,确保课堂“有老师教”。针对“四点半课堂”缺少专业辅导老师、综合服务能力弱、家长信任度不高等关键问题,充分发挥辖区内党组织和党员的行业优势、专业优势,积极对接在职老师、辖区志愿者、派出所民(辅)警等,整合“服务资源”,以“三双”服务的方式,成功导入思源实验学校68名优质师资、58名机关党员及11名辖区派出所民(辅)警参与服务,实现了每天1名在职老师+1名辖区单位党员+1名社区工作人员+1名派出所民(辅)警共4名志愿者为孩子进行课后服务,打造了可持续的“师资队伍”。
  实行精细管理,确保课堂“有质有效”。探索“社区+家庭+志愿者”的联动机制,对“四点半课堂”实行台账式管理、打卡式运行、全覆盖监控,严格执行签到、签退,与家长履行交接手续,结合老师及党员的工作情况,按周对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员进行排班,每天详细登记所有孩子的信息。结合孩子情况,按照“开放性、多元性、启发性”的教学原则,研究规划开课时长和内容,在帮助孩子完成基础课业辅导的基础上,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促进孩子个性和习惯养成,让“四点半课堂”成为“孩子开心、家长放心”的场所。社区工作人员定期对托管孩子的家长进行走访,及时将孩子在“四点半课堂”的表现情况、学习情况等反映给家长,并收集家长和孩子对“四点半课堂”的意见建议,着力提升课堂质量,提供优质托管服务。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