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风采 >> 文明村镇风采 >> 内容
阅读正文

普洱宁洱:夯实乡村振兴支撑点 谱写强村富民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0-04-23 来源:白云兵

  本网讯(记者 白云兵)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是以哈尼族彝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境内居住着14个世居民族,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故乡、普洱茶的核心原产地和集散中心、茶马古道的源头。总人口19.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55.5%,辖区总面积3670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6.8%。千百年来,宁洱先民就以茶叶绿色产业作为衣食住行的主要来源,宁洱县(原普洱县)也因茶而闻名天下。以茶叶为主导的绿色产业已成为宁洱建设“绿色工业重镇、现代物流中心、养生宜居宝地”的品牌,成为广大贫困群众长远增收和实现乡村振兴的绿色银行,铺就了一条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团结一心跟党走、全心全意发展生产建设美好家园的发展之路。

  一片绿叶话发展 多个产业齐步走

  茶,是宁洱的金字招牌。虽几经起伏,依然是群众致富的支柱产业。2016年,脱贫攻坚战在全国各地紧锣密鼓打响,面对贫困面大、基础薄弱,少数民族聚居分散的实际,宁洱县委作出把发展产业作为“五个一批”的首要任务,让广大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实现短期能脱贫、中期能致富、长期可持续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宁洱资源优势,提出以巩固提升优势传统种养殖业茶叶、咖啡和畜牧禽为基础,因地制宜发展新兴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打牢强村富民和乡村振兴基础的发展思路。

  结合实际,创新出台了“311”产业扶持政策,按照“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思路,围绕财政扶贫资金“当引子”、金融帮扶“唱主角”、社会帮扶“补缺口”的思路,以“向上级争取一点、县级配套一点、政策性借款一点、金融资本运作一点、东西协作扶持一点、挂包单位支持一点、群众自筹一点、保险分担一点、社会捐赠一点”的资金筹措方式,撬动企业、社会和民间资本,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围绕“一乡一品牌、一村一特色、一户一产业”的“四个一”产业布局,每年将涉农整合资金的30%以上用于产业发展,实施20.47万亩茶叶、10.35万亩咖啡提质增效;间种、套种澳洲坚果5.1万亩、核桃10.03万亩、晚熟芒果1.5万亩、甜棕0.75万亩、中药材1万亩,一批新兴中长期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烤烟、百香果、食用菌等以短养长的短平快经济支撑明显;年均11.5万亩冬季农业开发发展势头强劲,贫困户中长期产业实现全覆盖;退耕还林、荒山植草、秸秆、麦秆发酵成料推进科学养殖,规模养殖迈出新步伐,一批养殖专业户、能人大户、分散养殖集中收购的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201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13.56亿元,全面夯实了群众收入稳定可持续,为建设“绿色工业重镇、现代物流中心、养生宜居宝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强化措施补短板 夯实基础增后劲

  产业、产品、市场是孪生兄弟,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只有解决好这三方面的问题,才能让产业蓬勃发展、持续壮大。宁洱县始终把解决好发展什么、怎么发展、如何与市场对接摆在发展产业的重要位置,紧盯薄弱环节,补齐发展短板。

  提素质抓培训,织牢“科技网”。农村的贫困归根结底是广大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的结果。脱贫攻坚全面开展以来,全县家家户户产业虽然实现了全覆盖,人均达到2亩以上,但由于劳动力素质跟不上发展需要,种养殖业的科技利用率都不够高,依靠科技增产增收仍是发展的短板。为此,宁洱县把培训牢牢抓在手上,整合县级相关行业部门科技人才,大力实施科技培训,培育新型农民,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布局,对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贫困户,采取分批、分期、分类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让每一位有劳动能力的人掌握1至2门农村实用技术,努力提高依靠科技发展壮大产业、增产增收的能力。仅2019年,全县共培训13784人次,其中,建档立卡劳动力培训3299人次。

  强组织抓基础,织牢“人才网”。“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建强基层党组织,把党组织建设成为脱贫攻坚的坚强堡垒,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发展产业的基础。宁洱县坚持把选优配强村干部牢牢抓在手上,着力培养选拔在农村带头发展、引领发展,讲党性、顾大局,“说话有人听、干事有人跟”的党员选拔到村党组织书记岗位上来。县、乡两级党委在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和工作上给予鼓励支持,着力培养农村致富“领头雁”。通过村党组织,把本地种养殖大户凝聚起来、把贫困户带动起来,互帮互助,发扬民族团结誓词碑(“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的精神,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产业做大做强,增收致富。

  建机制抓联结,织牢“营销网”。单打独斗,寸步难行,抱团发展,前景光明。如何把产业做大做强,把农产品变成商品、变成钱,是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最担心、揪心的事,是巩固发展壮大产业必须突破的瓶颈之一。为发展壮大全县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宁洱县把有效的利益链接机制作为抓手,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工作举措,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围绕全县产业布局,建设一批主导产品基地,实现了“多维”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抱团”发展,实现“互利互促多赢”。全县27家企业、73个专业合作社实现了与建档立卡贫困户100%产业利益联结,实现了企业做大做强、产业优化发展、群众增收致富和集体经济提质增效。

  打基础强保障,织牢“水路网”。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水利兴则农业兴。一直以来,宁洱县始终把强化水利建设作为抓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在统筹抓好贫困人口实现饮水安全保障的同时,结合宁洱实际,多方筹措资金,整合涉农项目全力规划实施大中型和农村小水网建设,先后建成了曼巴箐、中寨山、温泉河等一批小(一)型、小(二)型水库和农村小水网建设工程,坚持建管结合,全面夯实和推进水利化程度,为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推进土地整形,改善耕作条件,配套水利设施,完善机耕道路,建设村组硬化道路,改变出行难问题,缩短农产品进城时间和距离,解决了群众难买难卖的问题。水网路网的持续改善,为全县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多措并举齐聚焦 创新引领解难题

  宁洱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普洱茶文化、古道文化、古普洱府文化、民族民间文化非常丰富。在推进产业发展中,宁洱县立足文化、交通、资源优势,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发展特色产业,在产、供、销上着力,推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抓节庆展特色,引农产品“进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走产业发展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之路,通过举办宁洱温泉“红蛋节”、磨黑“烧烤节”、德化“糯玉米节”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节和乡村旅游节,开展特色农特产品展销,宣传推介农特产品,让特色农产品走进城市、走进消费者、走进客商,发展订单农业,增加卖点,扩大销售,提高收入。2019年全县实现旅游业收入32.98亿元。

  强协作真扶贫,输农产品“外嫁”。紧紧抓住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国宝武定点帮扶宁洱的大好机遇,把宁洱绿色生态的农产品输送到上海,“远嫁”外省,实现双赢。架起了农产品直销大都市的桥梁,通过对口帮扶、东西协作开展消费扶贫,2019年实现消费扶贫670万元。

  建网络搭平台,推农产品“上架”。紧紧抓住宁洱县2018年成功申报为国家级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点建设的机遇,着力打造“县级有中心、乡镇有网点,村村通快递”的电子商务物流快递配送和“仓配一体化+共同配送”的高效连接机制,成功新建宁洱电商产业园,完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公共服务体系,将宁洱特色产品送上电商平台的架子,为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打下了基础。广阔的销售渠道,必将为宁洱的产业发展铺就一条金光大道。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仅1个多月的时间,宁洱电商服务中心就帮助销售沃柑85吨、红薯2吨、瓜果蔬菜65吨、百香果10余吨,销售额达382万元,电商在疫情防控期间为解决农产品滞销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只有播下治贫之种,才能开出致富之花”。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的路上,宁洱县将一如既往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坚持“摘帽不松懈,撸起袖子加油干”,扭住产业发展不放松,筑牢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格局,努力实现民族地区贫困群众收入稳定增长,为乡村振兴和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谱写强村富民宁洱新篇章。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