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精神文明创建 >> 内容
阅读正文

普洱:河长治水让水清景美

发布时间:2019-12-30 来源:李超

  本网讯(记者 李超)冬日的暖阳洒在思茅河的河面上,河水波光粼粼、浮光跃金,河畔上草木葱翠、鸟儿欢跃,到这里休闲游玩的人越来越多了。

  “以前的思茅河污染严重,臭味熏人,就是一条臭水沟,我们都不敢从河边走。”谈起过去思茅河的恶劣环境,家住平原社区的肖茹英奶奶皱起了眉头。

  截污、清淤、拓宽、道路建设……自2017年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我市全力推进普洱中心城区思茅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建设,为全市河(湖)长制建设打造样板,作出示范。如今,作为普洱市中心城区唯一一条贯穿南北连接“五湖九河”的母亲河改变了模样,昔日污水乱排、河水黑臭、杂草丛生,令人避之不及的“旧疾”正逐渐消失。

  [河长治水 还水环境“一身清白”]

  普洱市境内河流众多,集水面积在10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4条,5000-100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5条,1000-50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7条,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122条,大于5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295条。“碧水青山生态美”赋予普洱的不仅是“金字招牌”的先天优势,更是一种持续的责任担当与考验。

  2017年4月26日,我市印发了《普洱市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意见》,细化压实各级河(湖)长责任,以“管好盛水的‘盆’、护好盆中的‘水’”为着力点,构建了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护机制,快速推动河(湖)长制工作从“有名”到“有实”转变,全市共设立各级河(湖)长4987名,实现了河(湖)长全覆盖。

  2019年,全市召开总河长会议11次,召开各级河(湖)长会议47221次,年内各级河(湖)长巡河湖113344次,各级总督察、副总督察开展督察工作761次,开展工作指导1500次。

  [拦截污水 从源头堵住“污染根”]

  自河(湖)长制工作开展以来,我市紧盯加强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等六大任务,扎实开展清水行动。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落实河(湖)长制为抓手,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两手发力”,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出台了《普洱市澜沧江、红河、怒江三大水系保护修复攻坚战实施方案》《普洱市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普洱市水源地保护攻坚战实施方案年度实施计划与市级部门责任清单》,按期完成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全部完成27个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设置的核查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剿灭”黑臭水体行动,持续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提标改造,确保了全市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无新增黑臭水体。

  截至目前,全市完成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综合整治任务,水质达标率100%;全市12671个村庄中10500个村庄实现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治理率82.87%;全市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62.64%,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91.4%。

  [层层联动 让“藏污纳垢”无处遁形]

  普洱面积宽广、河湖众多,一些偏僻的地方容易“藏污纳垢”。自河(湖)长制实施以来,我市进一步加强水流域联合环保执法,加强环保宣传和媒体曝光,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并成为一大亮点。

  今年5月28日,《普洱问政》栏目报道了思茅河、普文河和普洱大河水污染的问题,水利、住建、农业、环保等部门以此为契机,联合执法巡查,迅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专项排查整改行动。此外,为进一步加强涉河涉水建设项目监管,市、县检察机关以公益诉讼制度试点为契机,积极参与到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之中。

  截至目前,全市竖立河(湖)长公示牌1973块、聘请社会义务监督员443名,畅通群众投诉渠道,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举报,河(湖)长制不断深入人心。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