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播报 >> 内容
阅读正文

不忘初心 砥砺奋进 谱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

发布时间:2018-06-20 来源:廖智若愚 杨伟

  本网讯(记者 廖智若愚 通讯员 杨伟)60多年前,“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诞生。60多年来,我市各族群众坚持“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共同维护祖国统一,共同促进边疆繁荣。特别是201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与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决战脱贫攻坚相融合,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谱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

  抓组织领导 强政治基础

  提高政治站位,把民族工作纳入边疆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的战略大局,着力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截至今年,我市提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8项重点任务、35项措施、71项市级创建工作指标、70项县(区)创建工作指标。发挥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部队和宗教活动场所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基层“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明确创建活动的方向和重点,制定“七进”创建实施办法,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创建工作格局。

  抓队伍建设 强干部教育

  2013年以来,普洱市把少数民族干部人才培养使用纳入全市干部人才工作大体系中,总体规划,严格标准,拓宽渠道,加强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民族地区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自2013年起,全市共提拔县级领导干部407名,其中少数民族干部237名,占58.2%。截至2017年12月,全市共有处级领导干部834名,其中:少数民族干部442名,占53%,优秀少数民族干部成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团结稳定的中坚和骨干。

  我市还高度重视民族干部的培养教育工作,2015年,全省第一所民族团结干部学院——普洱民族团结进步干部教育学院成立;2013年以来,市委党校举办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12期,培训学员1100余人次;普洱民族团结进步干部教育学院设立中央民族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培训全省各州(市)及普洱市干部10期900余人。

  抓文化发展 强文化传承

  我市把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作为各族群众相知、相亲、相惜的过程,作为民族团结的润滑剂、催化剂、粘合剂。深入实施文化“珍珠链”工程,把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作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起来,汇聚成民族团结的正能量。每年坚持开展哈尼族“太阳节”、彝族“火把节”、拉祜族“葫芦节”、佤族“木鼓节”、傣族“泼水节”等群众性民俗节庆活动,把“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民族文化发展观落实到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的社会生活中。2017年,民族题材史诗电视剧《茶颂》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人文纪录片《天赐普洱》登录中央电视台并在22个国家播出;原生态歌舞《佤部落》走进国家大剧院并在全国大中城市商演;《阿佤人民唱新歌》《快乐拉祜》《想那个地方》等民族歌曲传唱大江南北;文化纪录片《民族团结誓言》、微电影《誓词碑的往事》在中央电视台和省市电视台播出,在全社会产生深刻影响。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一样重要,甚至从某些方面来说更重要。截至2018年,普洱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6人,省级传承人56人,市级传承人122人,纳入省民族文化“双百工程”6人。培育普洱文脉里省级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同心镇那柯里村被命名为第二批云南省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普洱茶马古道旅游景区被列入全省30个重点文产项目。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公司和西盟印象民族文化有限公司被表彰为“云南省文化产业扶贫示范企业”。

  抓机制建设 强和谐基础

  走进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景信乡回俄村,就能感受到一股和谐和睦的氛围,这里人人欢声笑语,大家都像亲戚一样的生活着。早在2012年,这里就被孟连县委、县政府定为“宾弄赛嗨”(傣语即“亲戚一样的朋友”)团结和谐建设示范村。此后,市委、市政府不断巩固和发展当地民族团结和睦、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传统的“宾弄赛嗨”如今已发展成为族际交流、群众交往和互帮互助、和谐发展的民族团结工作机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先进评选制度化,树典型,强示范。截至2018年,全市创建省级示范县2个、示范乡(镇)13个、示范村175个、示范户1000个;结合“七进”分级分类创建命名市、县(区)级示范单位1500余个,19个村寨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4个先进集体和6名模范个人受省委、省政府表彰。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