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普洱 >> 内容
阅读正文

传承创新 守护民族民间文化

发布时间:2018-04-08 来源:

  编者按

  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民族地区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当传统文化与我们渐行渐远时,我们总是在思考,该怎么办?是顺其自然,还是去保护、传承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只有各民族民间文化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社会主义文化百花园才能繁花似锦,春光满园。

场景一

西盟:开办民族文化传承班

  本网讯(记者 马洁) “我想把佤山的变化通过歌舞节目反映出来,让更多人了解佤山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结束后,党的十九大代表、西盟佤族自治县民族文化工作队队员杨娜有了新想法,她计划对村民进行民族歌舞培训,让乡亲们通过多种方式载歌载舞奔向小康。

  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佤族传统文化,使古老的民族文化焕发生机,一直是杨娜和西盟人民共同的心愿。

  为做好佤族文化的传承,2006年,第一届阿佤文化传承班开办,不同年龄的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到西盟县歌舞团接受佤族民间艺人的授课。2009年,为了更规范和可持续发展,西盟将文化传承班纳入职业高中教育,学制两年,每年招收30名热爱佤文化的学生,系统地进行佤文化传承教学。传承班对所有学生费用全免,开设有“传承课”和“文化基础课”,专门聘请少数民族优秀民间艺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学生授课,使学生掌握少数民族传统歌舞、乐器、手工艺制作,熟悉少数民族民间传说、民俗,并通过文化基础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场景二

澜沧:做好《拉祜族芦笙舞》培训

  本网讯(通讯员 唐金梅 赵薇) 近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开展2018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拉祜族芦笙舞》培训,进一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追求文化艺术的需求。

  培训采取国家、省、市、县级传承人现场领舞,学员跟学的方式进行授课。通过培训,学员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认为此次培训对学习芦笙舞有很大的提升,回去后,要把学会的舞蹈传授给孩子及附近的群众,让更多人学会芦笙舞,为今后民族文化的传承打下基础。

  据悉,今年,澜沧将举行10期《拉祜族芦笙舞》培训,培训学员250余人。

场景三

梅子:民间乐种要有传承

  本网讯(通讯员 郭琰 文/图) 近日,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梅子镇民间器乐传承协会组织召开会议,为推进民间器乐传承与发展出谋划策,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

  会议指出,民族民间文化是传统文化遗产中最基本、最生动、最丰富的组成部分,是老祖宗传承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对于民间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是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将民间乐种代代相传,原汁原味地将其保留下来。今后,要加强民族民间文化的创新,打造一批具备新时代特征的文艺作品;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剔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带头移风易俗树文明乡风;要加强青少年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传统师徒承袭模式,让民间文化事业后继有人。

  据了解,梅子镇民间器乐传承协会成立于2015年,现有会员96名,设有芦笙、三弦、唢呐三个器乐小组。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