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风采 >> 内容
阅读正文

一个城市小“细胞”迸发的大活力

发布时间:2016-09-09 来源:普洱日报记者 梁荔 王博喜莉

——记党建视野下的思茅区倒生根社区

 普洱日报记者 梁荔 王博喜莉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构建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基础在社区,关键在党建。近年来思茅区从建设和谐宜人新茶城的目标出发,努力创新社区党建的工作思路、组织设置和活动载体,着力构建组织和谐、文化和谐、利益和谐、人际和谐、环境和谐的新型社区,取得了明显成效。

  思茅中心城区有一棵倒生根系发达的大榕树,被命名为“倒生根”,这棵独木成林的榕树是普洱市最美的风景之一,倒生根社区也因此而得名。

  在思茅区倒生根社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穿梭于各小区、巷道,奔走于各单位、楼栋,时而入户采集信息、排查安全隐患,时而巡查公共设施、征集社情民意,他们以“服务群众无小事”的工作理念,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用真情的付出和贴心的服务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也赢得了团结发展的民心。他们是倒生根社区的党员干部,倒生根社区党总支就像枝繁叶茂的树干,强有力地支撑着社区这棵大树的和谐发展。

  创新管理

  小“网格”做细大党建

  倒生根社区是一个多民族混合聚居区,典型的城郊结合社区,辖区线长面广、居民居住分散,流动人口多、改制企业多。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党员流动性大,如何组织好、管理好社区党员,实现党建工作与社会管理的无缝衔接?

  倒生根社区通过实施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成功探索出横到边、纵到底、开放式的区域性党建工作新格局。

  2012年初,倒生根社区党总支探索出了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通过党员分片联系到户的形式将服务延伸到每一户群众。将社区居民以50户至100户划分为一个“子网格”,由社区在职党员担任网格长,建立了“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居民”为主线的网格化管理模式,落实上级各项政策和任务,了解社情民意,解决实际问题。目前倒生根社区共有8个一级网格,24个二级网格,把支部建在网格上,实现了支部、党员在网格内有效发挥服务作用的良好格局。

  在倒生根社区党总支的统一安排下,党员们走街道,入户做好信息收集工作,社区能够在第一时间倾听居民心声,为居民排忧解难。同时,社区以“社会管理抓到位、公共服务送到家”为导向,在城市社区开展了以“区域化联动、网格化管理、数字化建设、菜单式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三化一服务”党建创新提升行动。社区通过开展网格大走访活动,做到了网格内“家庭情况清、人员类别清、区域设施清、隐患矛盾清”,让网格员成为本网格的“活户籍、活档案、活地图”。根据走访信息,将社区居民分为正常家庭、困难家庭和特殊家庭三类,分别开展年访、季访、月访和随访工作,努力使网格员成为居民群众的贴心人。

  倒生根社区第三网格长李艳说:“社区的事,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这些事处理不好,就会成为社会的矛盾、成为大事。所以只有充分了解社区情况,才能做到精准服务、贴心服务。”她告诉记者,她要定期到她所负责的网格进行走访,认真记录居民信息、听取居民需求、代办居民事务。

  二建司小区是倒生根社区一个改制老旧小区,在实行网格化管理之初,这个小区就划进了李艳的管理网格。小区居住着拉祜、哈尼等11种少数民族300多户人家,由于民族习俗各异,居民没有活动场地;加上乱停车、私搭乱建的现象十分突出,小区居民怨声载道。作为网格长,李艳连同下一级的几名网格管理员,对群众进行耐心疏导的同时,详细了解情况,找准问题存在的症结,通过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脏乱差现象得到了有效治理,同时,及时将群众缺乏活动场所的诉求反馈给社区党总支,经过多方协调,社区党总支整合相关经费为小区居民建盖了一个140平方米的活动室。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活动室,为群众搭建起了交流沟通的平台,也为党组织搭建起了倡导生活新风、宣传惠民政策的新阵地。

  一位小区居民见记者问及社区管理,肯定地对记者说:“社区党总支帮我们解决了这个老大难问题,我们现在有了活动地点,小区环境更美了,感谢他们。”

  正是因为社区党总支一班人的默默奉献,真情付出,在今年的党总支换届中,所有班子成员都高票当选。

  社区党总支书记李亚玲说:“社区干部要有两个胃,一个是吃饭的胃,一个是包容受气的胃。只要社区和谐了,居民们生活得舒心了,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社区党总支这棵大树,将服务的根系深深地根植于群众之中,在零距离的服务中汲取了养分、在心与心的交融中获得了成长,随着这一根系的不断拓展和深入,愈发枝繁叶茂,欣欣向荣。

  丰富载体

  小社区服务大民生

  提到倒生根社区党总支书记李亚玲,社区志愿服务者王沁满是钦佩地说:“我们这个书记在社区群众中是个‘名人’,社区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她都了解得很清楚,大多数群众都认得她……”

  李亚玲却说:“靠亲靠戚,不如靠邻居;家里有老是个宝……这些话都是我们的口头禅。‘唠叨’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

  社区虽小,但直通百姓。秉承“心系百姓天地宽”这一理念,倒生根社区党员倾心为民,努力打造着实现价值的服务大舞台。社区一批有特长、有能力的社区党员自愿组建起社区志愿服务队,采取活动日服务、派单服务和点名服务等形式,开展时政宣教、困难帮扶、医疗保健、技能培训、就业服务等各种便民利民活动。

  今年73岁的徐志明是一名改制企业的社会化管理党员,现在是倒生根社区曙光路党支部党员。2013年4月,他被查出患直肠癌。在社区的关爱下,得到很好的治疗,到目前为止,病情得到控制,没有恶化的现象。他充满感激地对记者说:“自从企业改制后,我从单位人转变成了社会人的落差心理,加上从患高血压疾病到查出患直肠癌,已经悲观到极点,但是社区党总支领导非常关心我,我每年住院治疗很多次,每一次住院,社区领导班子无论多忙,都会来看我,鼓励、安慰我,给我希望和信心,让我坚强地活到现在!”

  没有凝聚力就没有向心力。倒生根社区党总支对所有到社区报到的党员都用心服务,让每一名党员感受到组织的关怀,找到归属感。社区党总支通过服务工作贴心到位,党组织的凝聚力也在逐步增强。

  社区已故党员郑家荣,在企业改制后只身前往中缅边境发展,在事业失败后,由于各种原因,同家人失去了联系。党总支听说后,先后花了近3年时间才在边境找到了他,当时的他穷困潦倒、意志消沉。社区党组织劝导他回归社区后,积极为他争取低保、补办各类保险、帮助他缓解家庭隔阂,用组织的关怀和温暖重新让他过上了正常的生活。2012年他重病住院,弥留之际,社区党总支班子到医院陪他渡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

  讲起这段经历,李亚玲说:“我们去医院看郑家荣时,医生告诉我们,病人的家人来看他,怎么呼喊都没有反应,可是当我叫他时,他的呼吸器突然有了变化,眼角还留下了眼泪。”

  近年来,倒生根社区还建立了在职党员双向服务、双向管理机制,积极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既消除了对在职党员监督的“盲区”,又形成了党员带头、各方参与、共建和谐的社会管理生动局面。

  思茅区移民开发局党员李富琴告诉记者,该局党支部是社区党总支下设的一个党支部,局机关在职党员也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努力服务社区群众。在职党员都到社区报到,社区会把收集来的群众困难和社区问题做成“菜单”提交给他们,支部就会开会研究,商量解决方案。

  “在单位,我们是单位人,下班了,我们就是社区人。近两年来,我们筹措资金修缮了原果牧队泥泞的道路,帮助清理了思茅农场10队搬迁区的垃圾。”李富琴说。

  社区党总支每季度都会通过公开善行义举榜的方式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在社区里营造“人人做好人,好人做好事,好事就上榜,好人有好报”的社会风尚。同时,每年对“文明家庭”“好儿媳”“优秀党员”进行表彰。通过树立榜样,逐步形成了互帮互助、携手共建的氛围,整个社区的精气神活了。

  82岁的社区老党员谢斌,二十多年来他不离不弃照顾患脑梗瘫痪在床的妻子,他被大家推荐为社区孝老爱亲的典型。他走上道德讲堂告诉大家:“我照顾家人这件事微不足道,是我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社区党组织搞这个活动非常好。我是一名党员,我也想让我的行动影响社区更多的党员和群众,只有家庭和谐了,整个社会才能和谐。”

  坐在下面的群众鸦雀无声,这无疑是一场触及心灵的现身说法。一位姓谢的大妈说:“我每次都来参加这个活动,挺感人的,每次都受到教育,都有收获。”

  王沁在思茅四中门口的网吧巡查监督,查看有没有未成年孩子进网吧玩。有这样的志愿服务者,家长们安心多了。

  王沁是原思茅兴达皮鞋厂的退休工人,单位改制后移交社会化管理。2011年在王沁54岁之际,向社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入党后王沁主动要求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积极承担起网吧义务监督员、政策法规宣传员和居民信息统计员的工作。

  关于为什么退休移交社区后还入党?为什么愿意为大家服务?王沁是这样说的:“社区的党员们给了我很多帮助和快乐,我参加了社区的星光艺术团腰鼓队,上了老年大学,身体健康,加入党组织,投身到帮助别人,服务社会中让我觉得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找到了人生价值。”

  用真心换真情,社区党组织正是从点滴做起。每月一次与流动党员通电话询问日常生活,帮扶老弱病残党员;每年对所有党员进行一次家访,建立党员微信群互通联系。这些细致到位的服务工作,让党组织在社区党员和居民中树立了形象,也逐步凝聚起了党组织的向心力和感召力。

  邓亢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一次偶然的机会参加了党总支组织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后,被党总支柔性化的服务理念所打动,从此积极融入到社区各项服务工作中去,短短5年的时间就成长为社区党总支副书记。说起这段经历,这个还有些腼腆的80后颇有感触:“在社区锻炼的几年里,我从这个基层党组织身上重新定位了人生观和价值观。”

  像邓亢一样从社区成长起来的80后,还有社区党总支委员、主任李艳。目前,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职责是担任社区第三网格长。

  搭建品台

  小活动折射大和谐

  倒生根社区建立了图书阅览室、远程电教室、电子阅览室、妇女之家、职工之家、法律援助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有效增强了社区为居民服务的承载能力。

  记者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看到,这里坐着不少前来看书的居民。如今,阅览室已逐渐成为社区最热闹的地方。图书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社区基层服务点、书画培训室……社区活动室的“多功能”,让居民出门就近就能享受到周到的文化服务。

  无论春夏秋冬,还是华灯初上时,在小区广场、小花园等群众文娱活动场所,总是灯火通明,外来务工人员在津津有味地观看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老人们三五成群地打起了太极拳,而一旁的广场舞更是有声有色……

  与此同时,社区还充分利用节假日传播和谐文化。一是利用节假日,充分发挥群众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推出“社区文化艺术月”活动,利用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在群众中开展文化活动,鼓励居民积极参与。二是着力培养一批具有一定带动和辐射作用的文艺队伍,做到管理有制度、活动有场地、各队有负责人。社区先后成立了老年星光艺术团,有百人合唱队、舞蹈队、芦笙队、腰鼓队、乐队、篮球队、气排球队、陀螺队、气功站9支文体队伍,举办参加文体活动223场次,曾获一等奖11次、二等奖19次,多次荣获优秀奖和组织奖。组织开展廉政文化等文艺晚会7场次,观众达13000人次,为城郊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献上了寓教于乐的精彩文艺节目。共投资20余万元,完善小区活动中心建设,在水利施工队小区建盖社区活动中心,并配置安装室外健身器材;在二建司小区建盖社区民族团结文体活动室,进一步提升了老年活动室、青年之家、妇女之家、职工之家的服务功能,大大改善了社区的服务环境和文化娱乐场所。

  最近举办的“六一”亲子活动又让社区老少们再次在欢乐与亲情中感受到了社区的亲和力和向心力。

  倒生根社区通过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生活氛围,活跃了居民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社区生活无大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就是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构成了社区服务的核心和重点,社区党组织的威信也正是通过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实事,慢慢地积累并树立了起来。

  倒生根社区针对辖区线长面广、治安情况复杂、矛盾纠纷突出、管理难度大等实际,始终把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构建和谐社区定为工作目标,把巩固和提升文明社区创建成效作为重中之重抓好抓实。坚持精神文明创建与党建工作、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和谐社区建设相结合的“四个结合”方式创新社区工作思路,不断强化创新载体,巩固省级文明社区创建成果,社区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社区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社区、优秀“妇女之家”、充分就业星级社区、“平安家庭”创建先进示范社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科普示范社区、文明交通示范社区和国家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今年,社区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表彰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被中央文明委表彰为“全国文明社区”。

  两学一做

  “微党建”中有大作为

  近来,为推动“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倒生根社区强化党组织引领,充分调动党员主观能动性,积极创新为民服务方式,探索“微党建”服务模式,将社区党建与微党课、微公益、微互动相结合,实现党群服务零距离,破解“党组织核心作用不强”、“党员缺乏荣誉感”“党员教育形式单一”等问题。

  倒生根社区党总支下设8个党支部,16个党小组,现有党员248人,党员需求千差万别,服务管理难度大。为了力促“两学一做”融入党员教育新常态,让党组织和党员聚成“一条心”,社区党总支着眼实际,以党员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创新服务管理模式,顺应网络微时代,设立“党员微课堂”,形成党员教育网络化,将人性化的服务送到党员身边。

  “各党支部书记,明天下午3点在社区四楼大会议室召开党员大会,请通知党员按时参加,并把参会党员名单报给党总支。——倒生根社区党总支”。

  “报告党总支,人民西路党支部共有党员35人,因在外打工不能回来参加会议的有19人,都已请假。参加会议16人,分别是……”。

  这是记者在名为“倒生根社区党总支联络群”的微信群中看到的会议通知和回执。

  据社区党总支书记李亚玲介绍,社区设立了党员微信群、QQ群等,通过此平台组织党员学习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明确党员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做到在政治上站稳立场、思想上辨明方向、行动上令行禁止;另外,社区在微信公众平台和网站上开辟“党建园地”专栏,将党员教育内容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覆盖面予以发布和分享,克服了传统模式传播教育方式的滞后性,实现了由被动式向主动式、浅表性向深层性教育方式的转变;社区还挖掘党员专长,鼓励党员积极参与讲课,成立党员宣讲团,编制党员宣讲菜单,发动党员用不同视角解读方针政策,传播党的好声音,实现党员教育自治化。

  苏启美是倒生根社区宁洱路党支部党员,是原思茅兴达皮鞋厂职工,2003年12月下岗失业,一直靠打工维持生活。2013年身患重病(直肠癌),原来每月缴党费2元,在社区党总支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苏启美向组织提出:“我从这个月起每月交10元党费,虽然我收入不多,但多交点党费,提醒自己是党员,鼓励自己克服困难,积极找出路,想办法,解决好自己的生活问题,不给组织添麻烦。”

  倒生根社区是典型的城郊结合部,辖区大部分小区老化且没有物业管理,如今正逢雨季来临之时,辖区宁洱大道56号、建设巷10号、人民西路3号等多个小区都出现化粪池老化、下水道堵塞、房顶漏水等问题。社区“两委”班子通过调查研究,多方筹资,为人民西路3号改造、疏通了小区化粪池;为人民西路3号修缮小区房顶;为宁洱大道56号小区清理、疏通小区化粪池……

  刚刚过去的几天,社区一干人奔走在建设巷10号小区,因小区周边下水道堵塞、小区遭水淹,社区及时协调相关部门来疏通该小区周边的下水道。

  千条理,万条理,居民满意才是硬道理;东家事,西家事,真情服务才是大本事。“两学一做”,落脚点在“做”。

  倒生根社区以社区党组织为主导整合服务资源,形成社区工作合力。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社区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充分整合利用社区各种组织和人才、阵地资源的同时,注重整合驻区单位、共建单位党组织及社会组织的服务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服务居民群众。同时,以党员干部为骨干建设过硬的服务队伍,集聚社区建设人才。着力打造以社区“两委”班子为龙头、以党员为骨干、以志愿者为主体的社区服务队伍。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创新服务载体,打造“优服务”品牌。以共建美丽社区为目标健全服务机制,推进居民自治。以居民满意为标准转变服务作风,提升工作水平。做到了把党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居民群众的实际成效。

  当“红色党员”服务队、“绿色志愿”服务队、“蓝色法援”服务队、“白色医疗”服务队出没在社区;当 “两委”班子、社区工作者、党员群众“人人有责任、人人有平台、人人作贡献”;当居民走出封闭小家庭、融入社区大家庭,睦邻相帮,社区和谐;当党员做先锋,争相服务群众……我们可以感受到,倒生根社区这一个茶城“细胞”被充分激活,焕发出勃勃生机,社区党组织所发挥的战斗堡垒作用也在思茅区基层党建工作中熠熠生辉。今年“七一”建党节,倒生根社区党总支被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