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精神文明创建 >> 内容
阅读正文

阿佤人民再唱新歌颂党恩

发布时间:2018-09-27 来源:西盟县委宣传部

  在祖国西南边陲,有一座郁郁葱葱的大山。因为佤族同胞居住在这里,人们习惯性把这座大山称为“佤山”。西盟佤族自治县就坐落在佤山中。

  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40年来,西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佤族人民真正走入了新时代。新中国成立初期,西盟通过大力发展生产,组织互助合作的途径,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的经济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西盟各族人民由衷的认同和拥护。唱遍祖国大江南北、成为一代人记忆的《阿佤人民唱新歌》就诞生于西盟,一句“跟着共产党,阿佤人民唱新歌”表达了佤族人民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情感。

  经济社会实现大跨越

  1979年2月3日至9日,西盟县委召开全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标志着西盟真正步入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40年来,西盟实现了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土地流转,再到土地确权、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乡村振兴的转变,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1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3.5亿元,是1978年的280倍;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亿元,是1978年的48.7倍;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00元,是1978年的135倍。

  城乡面貌实现大变样

  20世纪50年代初期,西盟无公路,运输全靠人背马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西盟公路等级由晴通雨阻的土路向砂石路、弹石路、水泥路、沥青路过渡。目前,西盟境内共有公路622条,总里程达2414.417公里,实现县到乡(镇)公路沥青路面100%,乡(镇)到建制村公路硬化率达100%,今年底将实现组组通硬化的目标;乡(镇)和建制村客运车辆通达率分别达到100%和71.05%。

  西盟还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美丽乡村建设和特色城镇建设为抓手,按照“一座建筑一幅画、一条街区一道景、整个佤山一公园”的思路,把佤族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建筑巧妙地融为一体, 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特色城镇化道路。西盟先后荣获中国最美休闲度假旅游名县、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中国最美风景县云南10佳等荣誉称号。特别是2017年7月,西盟被国家住建部列入“第二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是全国被列入的两个县(区)之一,也是云南省唯一被列入的市(县)。同时,通过加大美丽乡村建设,西盟勐梭镇博航十组、勐卡镇马散永俄组、中课镇窝笼六组被国家民委授予“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2017年,西盟县城镇化率达32%;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0.7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9.1%和86.7%。

  脱贫攻坚实现大突破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西盟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头等民生工程高度重视、紧抓不放,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按照“五个一批”和“六个精准”的思路和要求,立足西盟贫困实际、资源现状,紧扣形势政策,扎实有力推进脱贫攻坚。通过组织实施产业发展、专项扶贫安居工程、易地扶贫搬迁、整乡推进、上海对口支援帮扶、以工代赈、兴边富民等建设项目,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农村居住条件、村容村貌、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全面唱响了边疆地区的“脱贫歌”。目前,全县累计实现6.65万人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88.19%;累计实施农村安居房建设15174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50户。

  如今,一幢幢安居房点缀于山水之间,一条条顺畅的水泥路进村入户,庭院平整干净,客厅、卧室、卫生间、厨房等一应俱全。老百姓常说:“感谢共产党!没有共产党,我们就住不上新房子、过不上好日子。”

  生态文明实现大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西盟历届党委、政府坚守绿色底线,推动绿色发展,探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让绿色成为西盟的“底色”和特色,努力争做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实现了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转变。2017年,全县绿色GDP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95%以上,绿色产业年产值达12.47亿元,直接带动7.47万群众通过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实现增收。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5.25%,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空气质量连年为优。

  同时,西盟积极倡导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制定了“像对木依吉一样,敬畏自然,爱护环境;像江三木洛一样,公平正义,和谐相处;在安木雅的护佑下,平静宽容,快乐生活”的《西盟公约》,并将其融入行业规范、职业守则、村规民约,教育和引导居民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

  民族团结实现大促进

  1950年10月3日,来自西盟的佤族代表拉勐和全国42个兄弟民族的代表一起到北京参加国庆盛典,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从北京回来后,拉勐出席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并与参会的佤族、傣族、拉祜族等26个民族的代表按佤族传统剽牛盟誓:“从此一心一意,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由此立下的民族团结誓词碑成为新中国民族团结史册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西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拉勐”精神,深入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活动,教育引导全县各族人民做爱党爱国、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模范,增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筑牢“四个意识”,传承发扬“拉勐”的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形成了各民族干部群众互相帮助学习、互相支持合作、共同建设美丽家园的优良传统,全县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走出了一条符合西盟实际、具有西盟特色的路子。

  民族文化实现大发展

  县域经济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口”。西盟是《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诞生地、木鼓之乡,得天独厚的原始、古朴、神秘的佤族文化,蕴藏着巨大的文化挖掘价值,而“阿佤文化”正是西盟发展的资源优势。

  近年来,西盟围绕省委、省政府确立的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战略目标,结合县情,提出“基础立县、产业强县、开放活县、文化兴县、固边稳县”战略,加快西盟“文化兴县”的发展步伐。2014年,佤族原生态歌舞剧《佤部落》赴国家大剧院演出获得圆满成功,并在全国11个大中城市巡演,西盟文化工作队成为全国首个登上中国最高艺术殿堂——国家大剧院舞台的县级文化工作队。同时,通过理顺以产业政策为主要调控手段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建立起有利于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和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开放型、多层次、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市场体系。近期,西盟还相继推出《司岗里》和《阿佤人民再唱新歌》等文艺精品,用最本真的歌舞元素,反映了沧桑历史变迁和新时代佤族人民的新面貌,展示了佤山各族人民世世代代颂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编后

  西盟改革开放40年来走过的光辉历程,是党的民族政策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成功实践,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能真正实现西盟人民当家作主,才能确保西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长治久安,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西盟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版文图均由西盟县委宣传部提供)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