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精神文明创建 >> 内容
阅读正文

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茶城大地竞相绽放

发布时间:2018-05-17 来源:思茅区委外宣办

  创新机制 高位高效推动

  健全组织机构。区委、区政府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作为巩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关键之举,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市思茅区实施方案》,及时调整充实了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各乡镇、各部门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整合资源、区乡村组四级联创”的工作格局。

  完善工作机制。制定了《思茅区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部队宗教活动场所和开展命名示范单位的实施方案》,结合各阶段工作推进情况,先后召开全区创建动员大会、工作推进会、联席会议部署工作任务,要求责任领导定期不定期深入责任单位调研创建工作,谋划和推进创建活动,确保创建工作富有成效地开展。

  强化工作保障。从2009年起,区财政每年安排民族宗教专项经费43万元支持民族宗教工作。2017年,共计整合投入涉农资金8500余万元,用于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和社会事业发展。

  严格督查考核。围绕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加大创建工作督促指导力度,把创建活动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内容,将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各部门,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定期开展督查督办,形成了“千斤重担千人挑、人人肩上有责任”的共创局面。

  创新载体 营造浓厚氛围

  扩大宣传面。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主阵地作用,在区广播电视台、政府网站、手机报开设创建专题专栏,深入宣传报道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

  拓展知晓率。采取理论宣讲、文艺演出、知识竞赛、公益广告、图片展览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活动,制作宣传栏、宣传牌460余个,发放宣传单2万余份,开展宣讲活动50余场次,参与群众达3万余人次,“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广泛深入人心。

  增强感染力。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打造了“青菜节”“百草根美食文化旅游节”“祭竜”“百花节”“花山节”“阔时节”“泼水节”等一批特色节庆文化,多民族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大力推动民族文化交流交融,茶马古道文化、绝版木刻艺术在全国巡展,《欢迎你到普洱来》等一批优秀本土原创文艺作品被各民族广为传唱,普洱东南角等文化创意产业园蓬勃兴起,思茅区荣获“云南省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称号;大力开展民族文化体育活动,每2年举办一次全区农民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暨农村文艺汇演,拔河、陀螺、射弩、秋千等民族传统竞技项目和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歌舞得到传扬,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得到大幅提升。

  创新工作 创建全面覆盖

  全面推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部队、进宗教活动场所“七进”活动,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在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坚持以民族文化保护开发为载体,与旅游业融合互动发展,打造了南屏镇高家寨、菩提箐以及思茅镇腊梅坡、龙潭乡南本、云仙乡那赛等一批产业强、群众富、环境美、人和谐的民族特色示范村,南屏镇倒生根社区被省民宗委命名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

  典型带动。按照“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示范引导、全面推进”的思路,实施示范区建设“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点创建工程”,建成5个示范村、3个民族特色村、10所示范学校、2个示范社区,命名思茅镇、区林业局、思茅一中等106个单位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乡(镇)、单位”,形成“百花齐放、各绽异彩”的示范创建生动格局。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在全区广泛形成学先进、赶先进、当标兵的良好氛围,示范带动创建活动纵深开展。

  党建联动。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认真落实“基层党建提升年”重点任务,深入实施“四个行动计划”,建成村民小组活动场所172个,少数民族党员、科级干部在全区干部中的占比分别达35.29 %、47.4 %,通过党员干部教育引领,把各族群众紧紧围绕在党和政府周围。

  创新模式 丰富创建内涵

  产业发展有成效。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生态立区、绿色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绿色工业、现代服务业,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加快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2017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49亿元,增长1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10%,均居全市前列。

  脱贫攻坚有突破。按照“决不让一个民族兄弟掉队”的郑重承诺,完善落实“挂包帮”“转走访”机制,广泛开展“结对子、认亲戚”“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让各族群众深切感受到民族团结就在身边,有力促进了各民族守望相助、携手同心;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深入实施“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打好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健康扶贫“组合拳”,截至2017年末,全区实现脱贫9个村3478户12588人,贫困发生率为7.8%。

  民生保障有成果。以改善农村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有效解决了群众出行难、人流物流成本高、信息滞后等问题。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学前教育,被省政府表彰为“教育工作先进县(区)”,成为全省首批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考核评估的9个县(区)之一。加强区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按标准配备医疗设备,提升医务人员综合服务技能,18万余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被评为“国家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和“省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积极构建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努力实现各民族群众充分就业和更高质量就业;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养老、生育、工伤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

  乡村治理有特色。开展农村“自治法治德治”活动,实施“八个一”精神脱贫工程,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评选活动,深入激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深入开展“四治三改一拆一增”“七改三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扎实抓好集镇建设,集镇功能不断完善,建成倚象镇看牛山、南屏镇大海子等一批美丽宜居乡村。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重要抓手,不断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全面推进社会治理“五张网”建设。2017年,全区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综合满意率位居全省第二位。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激励和引导着茶城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大力弘扬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茅而不懈奋斗!(思茅区委外宣办)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