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播报 >> 内容
阅读正文

拉祜族文化记忆

发布时间:2017-09-18 来源:

  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居住着20多万人拉祜族人口,占国内拉祜族总人口的一半。拉祜族人民为求生存,图繁衍,在漫长的艰苦岁月中,创造了大量的精神财富,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底蕴深厚的拉祜文化。

  由于没有文字,拉祜族历史的演进和发展进程情况与其他无文字的少数民族一样,大多有村寨头人、能人智者(磨巴、歌手)以演唱或讲述古经(过去的事)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相传,积淀成了拉祜族历史、宗教、政治、社会道德的知识宝库。如讲述开天辟地、万物形成和发展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反映拉祜族游猎迁徙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根古》和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以及讲述婚姻、岁时风俗、人生礼仪和机智人物等故事传说、歌谣、史诗和谚语等,都是拉祜族人民世世代代知识智慧的结晶,积淀为今天灿烂的拉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要内容

  拉祜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

  澜沧拉祜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主要涉及本民族古往今来的生产、生活、年节、礼仪、婚姻、伦理、哲学乃至军事等诸多方面。在拉祜族民间世代相传的口传文学作品《说典噜典》《牡帕密帕》《根古》《迫蜂记》《中邦命邦》等传统诗歌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这些内容既紧扣历史又贴近现实,勾勒出拉祜族祖祖辈辈谋生图存的画像,又着意规范和约束着后来人们的行为举止。

  表现形式

  拉祜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

  拉祜族在历史上没有文字,但通过世代口头相传,流传在民间的文学艺术作品丰富多彩。拉祜族的民间文学主要是口头文学,大致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

  韵文类(即民间诗歌)。拉祜族民间的口头文学,在近现代最活跃的部分当数民间诗歌。拉祜语称为“嘎木柯”就是唱诗的意思。可以说,民间诗歌是拉祜人民传承本民族历史、宗教、生产生活习俗、传统文化、哲学和伦理道德等内容的教科书,是拉祜族民间文学的精华。

  叙事诗主要包括创世史诗、迁徙史诗、年节习俗史诗、婚嫁习俗史诗和生产生活习俗史诗等。其中的创世史诗是拉祜族民间传统诗歌中的重头产品,反映在早期人类的世界观里,关于自荒古以来,天地、万物的由来和人类得以存续的种种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拉祜族民间诗歌总纲的《肖代噜代》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

  迁徙史诗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关于民族古往今来的记忆与传说,都在诗中表现出来。流传于澜沧一带的《根古》是迁徙型诗歌中的代表作。

  祭祀诗是拉祜族民间传统诗歌中的主要种类之一。这类诗 歌反映的是拉祜族原始宗教信仰的全部内容。它有固定的内容,严谨的格律,特殊的咏唱曲调,不同的祭祀活动咏诵不同的祭祀诗。

  散文类。散文,拉祜语称“多帕嘎”即口讲的故事。它不受韵律、句型的限制,有经验、有知识的人都能讲述。这类作品包括神话、故事、传说、寓言等。

  拉祜族口头神话大多以创世史诗《肖代噜代》《牡帕密帕》为基础,把其中的故事一个个展开,使其更加充满神话色彩。

  民间故事、传说是拉祜族民间文学散文类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类故事传说中,拉祜人民助人为乐,吃苦耐劳,忍辱负重,拼搏进取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拉祜族的寓言,是民间生活哲理的文学反映。多以动植物为主人公,也有神仙、智能者的形象。

  特 点

  拉祜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

  浓郁的思念故土情怀。拉祜族人民对于故土的向往,对于先辈的不凡历程,充满着缅怀。先辈们遥远的古代生活,迁徙的过程,以及生产生活情况,与其他民族的友好往来,还有反抗斗争等星星点点史迹,通过多种传承渠道,播撒在民族的心中。

  围绕早期文学作品中轴形成厄莎文化中心。厄莎文化这个特色在拉祜族较集中的澜沧县一带尤为突出。厄莎神是拉祜族神话传说的重点,是原始信仰崇拜的对象,是民俗、年节活动所围绕的主轴。建国以前,大多数拉祜族几乎长期生活在封闭或半封闭的环境中,经济落后,社会发育迟缓,原始崇拜 ,原始思维,远古习俗的意识十分明显。原始意识胶着汇融 的中心点就是厄莎神。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观念形态的进步和发展,各种科学逐渐投射出自己的异彩,但发端于远古时代各种信仰时期的厄莎,仍以其特有的美丽,左右着这个民族的传统精神。拉祜文化中大凡有一定文学价值、史学价值、美学价值和哲学价值的重要作品,多潜存于厄莎崇拜相关联的各种习俗礼仪、节庆活动之中。

  奋进不息,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及其优良的心理素质。在澜沧一带广为流传的《根古》中,系统地讲述了拉祜族先民的迁徙历程,高歌了拉祜人民世世代代前赴后继、拼搏进取的气慨和可贵的民族心理素质。

  兼收并蓄,富于创造。拉祜族文化与羌人共同体的彝、傈僳、纳西、哈尼等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和借鉴,但又独树一帜。以创世神话而言,虽然各民族几乎都包含有宇宙的 起源、物类繁衍、洪水之灾、兄妹婚姻等内容,但是这类内容的神话在拉祜族民间就独有自己的特点。

  开门见山,简明畅达。拉祜族先民们在客观的经济政治条件,磨炼出他们果断、干脆利落的性格。这些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很少作冗长空泛,缠绵委婉的描述,其作品节奏一般都显得明快,意念集中,又能以深沉而凝重的描述去表现坚忍不拔、勇于牺牲、锐意进取、勇于向上的艺术形象。

  保护成果

  拉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和拉祜族民间舞蹈《芦笙舞》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申请注册了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拉祜族芦笙舞》《拉祜族摆舞》的商标专利权;

  ●确定了186个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进入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个、省级17个、市级项目46个、县级100人,其余作为储备传承人;

  ●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库。文字档案30万字,拍摄录像资料600多分钟,图片2300多张,建立了规范化电子文本档案;

  在拉祜族聚居的地区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木嘎乡勐糯村、富邦乡佧朗村、南岭乡勐丙村、东回乡班利村、县城扎娜惬阁、糯福乡南段村设立6个拉祜文化传承基地;

  ●选择了最有象征意义和代表拉祜族传统文化心理的“阿朋阿龙尼”(葫芦节)为统一的拉祜族节日;

  ●先后收集整理了《拉祜族民间舞蹈集成》《民间诗歌集成》《根古》《牡帕密帕》等拉祜族创世史诗,编篡出版了《拉祜史》《澜沧山歌》《澜沧诗歌集》等刊物。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