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播报 >> 内容
阅读正文

“六个普洱”建设之幸福普洱

发布时间:2017-06-23 来源:钟云

  本网讯(记者 钟云)“六个普洱”是普洱市“十三五”美好前景的勾勒,而将“六个普洱”的建设落脚聚集在“幸福普洱”上,是市委、市政府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在普洱的创造性实践。五大发展理念中,共享发展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共享发展就是要使全体人民在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更强的幸福感。因此,建设“幸福普洱”,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彰显着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建设幸福普洱,必须以经济跨越解民生之忧。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社保、就业、物价……这些群众关注的问题,需要有扎实的物质功底。过去五年,我市坚定不移地实施“齿轮”战略,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中抢抓机遇,让普洱这个“小齿轮”紧紧咬住国家和省发展战略的“大齿轮”高速旋转,打开了“追赶跨越、绿色崛起”的大通道,开创了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时期:五年来,全市GDP年均增长12.3%,高于全国4.5个百分点,全省1.2个百分点。民生之负担,也随着在财政投入与收入倍增的双重利好中轻松起来,越来越多的群众眉头舒展了,幸福感提升了。

  建设幸福普洱,就是要坚持共享发展。“看得见的幸福才能长久,摸得着的实惠才算拥有。”普洱市委、市政府跳出了唯GDP论、唯经济论的单一发展逻辑,从更高层面、更全面的视角提出了地方建设和发展的目标追求。把“GDP经济”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中国首个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经济发展由浅绿变深绿,普洱市先后被授予 “最中国创意名城”“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中国十佳最具投资潜力文化旅游城市”“CCTV最值得向世界推介的中国名城”“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中国最佳休闲小城”“中国魅力城市”“EMBA最具投资价值城市”“倾国倾城魅力城市”等荣誉称号……这一切,给人民带来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成为了实实在在的“幸福经济”。

  建设幸福普洱,必须坚持民生为重。过去五年,普洱市委、市政府累计投入民生资金达到前所未有的706亿元,五年间,市人民医院妇产儿童医院投入使用,市人民医院被列为云南省州(市)级区域卫生中心。思茅师专成功组建普洱学院,组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普洱茶学院,大剧院、美术馆、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投入使用;脱贫、就业、收入、社保、住房、食品安全等民生硬指标不断提升。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探索实践“三个三”扶贫开发新模式,创新推出“311”产业扶贫模式,全力打好西盟、孟连2.5万户农村安居工程攻坚战。2019年,全市9个贫困县将脱贫摘帽、41个贫困乡368个贫困村将全部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将如期实现脱贫。在2014年景谷6.6级地震中,科学、有力、有序、有效地展开抗震救灾工作,创造了该区域震级最高、震源最浅、伤亡最小的奇迹,构建了主动防灾、科学救灾、有效减灾的“普洱模式”,确保了98239户民房修复和重建项目如期完工。

  在民生建设全面推进的同时,幸福普洱建设也关切着老百姓细而微的“软需求”,比如说,出门不堵车、网速能更快、办证不用证明……幸福普洱建设从各个方面努力给老百姓带来了更多的“小确幸”,并努力给百姓带来更多、最易感知的“微小但确定的幸福”。因此,过去五年,是普洱市社会和谐稳定、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五年,也是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的五年。

  建设幸福普洱,更要坚持文明引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幸福社会不仅要求物质生活殷实富足,更要求人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同步提升。脱离文明支撑,没有精神富足,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普洱。建设幸福普洱,需要在文明惠民上发力,让文明关照更多的人;同时加强社会价值观念引导,培养健康理性的社会心态,让全市人民共同享有健康丰富、心情舒畅的精神文化生活。过去的五年,“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山水相依、绿色生态”的山水城市成形,普洱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乡面貌日益改善。“人人是创造幸福的主体,个个是享受幸福的对象”。当前,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浪潮中,普洱市正通过“百日风暴行动”,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良好环境,以共创引领共建、以共建推动共享,引导全市人民共同建设我们幸福美好的普洱。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