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普洱 >> 内容
阅读正文

普洱:水癸河古桥——茶马古道北路出思普的最后一座桥梁

发布时间:2021-01-19 来源:墨江融媒体中心

  本网讯(通讯员 敏塔敏吉)“一带一路”重点建设项目泛亚铁路中线墨江火车站在水癸河的建设,使已经沉寂七十多年的茶马古道北路出普洱(原民间称为思普地区)的最后一个重要驿站水癸河再度热闹起来——从茶马古道驿站到高铁车站,水癸河完成了华丽的转身。

  关于茶马古道,据史学家考证,至少自唐、宋央王朝开设“茶马互市”始已形成。

  随着“茶马互市”的兴起,以贩运产于思普区(旧时包括今普洱市、西双版纳州、临沧市一部分)的普洱茶和盐为主的马帮运输得以蓬勃发展,其特点是人赶着马帮在高山峡谷中跋涉,天长日久,踏出了许多条以当时思普区为中心,纵横交错、通向四面八方的一条条马帮驿道,后人称之为茶马古道。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茶马古道从当时的思普中心宁洱出发,经茶庵塘、磨黑、孔雀坪、魁阁塘、把边江渡口(过铁索桥)、哨牌、通关、回龙街、过詹鲁平渡口(最早称永安江渡口,即后来的忠爱桥)、路水井、他郎城(今墨江城)、水癸河(周边哈尼族称沙告)、背阴山、元江、玉溪直达昆明,全长580.7公里。因1953年昆洛公路(国道213线)的修通,这条茶马古道退出历史已经近70年了,昔日马帮商贾不绝的古道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忘,成为古迹。

  近年来,笔者认真考察了这条古道在墨江境内的部分路段遗存及周边地区的部分文化遗迹。我想,普洱是“世界茶源”,那么因有了普洱茶而在2000多年前就已形成的古道,则见证了普洱茶悠远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而墨江是“世界茶源”及其普洱茶的核心区,所产出的凤凰系列、迷帝系列、萨露系列、须立系列等茶产品获得世人的追捧。生活在墨江这片大地上的人民,不仅培育出了凤凰、迷帝、萨露、须立等茶产品,同时在人挑马驮的时代,离开家园,投入到营销茶叶的商贸之中,对茶马古道的形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今后,我也将离开书宅,甩开脚步,一一的去探访墨江的各个茶山及每一处遗留至今的茶马古道和古道上的建筑,为墨江的茶和墨江的茶马古道文化遗产树碑立传,最终形成墨江茶及茶文化和墨江茶马古道文化考察两大系列报道。这一系列的墨江茶及茶文化和茶马古道文化考察两大系列报道就从——水癸河古桥开始吧!

  从墨江县城出发,往东,穿过了紧连县城的玉皇阁旧址后,上七台坡,一条山路就向大山里延伸。翻过大山,就可以看见座落在水癸河边的水癸寨了。一蓬蓬竹子和标直的棵棵棕榈树,婀娜多姿,幢幢青瓦灰墙的房子静静地卧在竹子和棕榈树丛中,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缓缓的流过阡陌田畴,从水癸寨脚流向东南。就在水癸寨脚的水癸河上,完好地保留着一座小巧古朴的石拱桥,这桥是千里茶马古道出思普地区的最后一座桥了,过了桥,越过一个大垭口,就进入了玉溪市元江县的背阴山,就可直达扎莫了(今安定坝子)。

  在水癸河桥的南桥头北一侧,目前高高低低的立着五块石碑(但在一张上个世纪末期拍摄的照片上看,现立有“功德碑”的位置其实是一块碑头为半月形的小型因远青石碑刻,但几近已损毁),每块碑上都记载着建桥或修缮此桥的经过。几年来,我无数次的到访过水癸河桥和水癸寨。站在桥上,河水在桥下悠悠流淌,离桥不远处有一棵盘根错节的古榕树,寨里的村民们正吆着牛出工或归来,马帮铃声已经远远的淹没在历史中,取而代之的则是牛铃声(现在牛也养得很少了)。炊烟冉冉升起,走在桥上,听水流,看农舍,思今古,颇有马致远在《秋思》里营造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意景。

  每一次到访水癸河桥,我都一一的去辩认碑文。从碑文可知,最久的一块碑立于清朝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最近的一块碑立于2009年。除几块碑文能够清晰地辩认字句外,大部分石碑的内容在风霜雨蚀中风化破碎,不能一一的解读了,费了很大的劲我才弄清水癸河桥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一年,同治十年(1871年)水涨冲圮,他郎守备李应元率士民张树宇、蒋春秀、杨恒兴等捐资重修,桥长4.3米,宽2.7米,高4米。1988年、1992年墨江县人民政府曾两次拔款修复加固,使这一古桥至今亦然发挥着人畜通达的桥梁作用。

  从可以辩读的碑文上可知,水癸河桥最早叫“礼乐桥”,因为刊刻于乾隆二十一年的最早的石碑上有“礼乐桥”三字,为何如此命名和后来洪水冲圮重修时改成“水癸河桥”?因碑文残破,不得而知。按碑刻时间顺序,把几通碑刻的情况简略如下。第一通碑刻《礼乐桥碑刻》:经测量,“礼乐桥”碑高156厘米,宽75厘米,厚10厘米,碑首呈半圆形,硬阳刚石,线雕有腾云驾雾水纹图案,碑头从右至左横刻“礼乐碑”三字,楷书繁体字。碑已从中横断,大部分碑文字迹已无法辩读。碑文为楷书直行阴刻24行,碑文主要内容是记述当时重修礼乐桥时所捐银两众人的姓名及所捐银两数额和捐资银两的用途等事项。从该碑文可知,乾隆二十一年前该桥已经存在,此年不过重修,但更早的碑刻没有寻获;第二通碑刻《重修水癸桥碑》:碑为四方碑,高85厘米,宽45厘米,厚10厘米。此碑立于清朝嘉庆九年(公元1805年),碑首已损毁,硬阳刚石,碑头从右至左横刻有“重修水癸桥”五字,楷书繁体字。碑上半截部分文字有些尚可辨认,下半截几乎不可辩读。碑文为楷书直行阴刻24行。碑文内容记录了当时重修水癸河桥时所助银粮众人的名字及数额;第三通碑刻《水癸河桥碑》:该碑高146厘米,宽65厘米,厚10厘米。此碑立于清朝嘉庆十五年(公元1811年),碑首呈半圆形,硬阳刚石,线雕有双凤朝阳图案,整块碑保存完好,但大部分字迹已不清晰。只有碑上半截的字迹稍可辩读,下半截几乎不可辩认。碑文为楷书直行阴刻18行。碑文内容记述了当时重修水癸河桥时所捐银两众人的名字及捐资数额和银两用途。同时,该碑文还涉及水癸河桥区域权属归谁管理的有关事项;第四通碑刻《功德碑》:此碑立于1993年11月20日,因远青石,四方碑。阴刻。碑头由左至右书“功德碑”三字,右直书“发扬美德传万古”,左直书“捐资公益留佳名”。碑文为“水癸河桥原名礼乐桥,因多年失修,小桥被洪水冲毁。现经知名人士及社会各界参与修复,该小石桥为钢筋水泥桥。为答谢社会各界及捐资人员的支持,现将修复小桥有关单位及个人捐资情况公布如下”(捐资单位及个人名单略)。从碑文可知,此次修复社会各界人士共捐资了11040元。由时任水癸河社杨增强社长支持修复。撰书碑文王文丙;第五通碑刻《功德碑》:此碑立于2009年6月26日,四方碑,因远青石。阴刻。碑头横书“功德碑”三字,右直书“公赞民捐修古迹”,左直书“聚善极德昭后人”。碑文为“二00七年八月,百年一遇的洪水,瞬间淹没整桥,冲毁桥栏与护基,河床下沉,整桥沉浮危在旦夕,为了保护维修好这座古桥,水癸河社各户自行筹资并向社会各界求援,征得各级党、政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得以修复。现将修复该桥的有关单位及个人捐款情况公布如下”(捐资单位及个人名单略)。从碑文可知,此次修复水癸河桥社会各界人士共捐资21789元。由时任水癸河社马云培主持修复。碑文撰书白文云。

  从水癸河寨居民建筑风格就可以看同来,水癸寨是因有了茶马古道而建立起来的村寨 ,一条石板和鹅卵石镶嵌的路穿过寨子,沿路两边建盖的房屋一律把门开朝路的方向,房屋建得比一般的专用农房稍高,配有让马帮的牲畜喂料过夜的厢房,有些房子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格式,即正房之处的厢房和堆放稻草等马料的铺有地板的耳房,甚至在几幢房旁,还寻访到了当年拴马的木桩,让人欣喜。

  在水癸河桥头东摸西瞧,不停地拍照和在笔记本上记录,引起了一位老人的注意,当他得知我是来寻访赶马大道(茶马古道沿线的村民对这一条古道一律称为赶马大道或官马大道。所谓茶马古道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木霁弘、陈保亚、徐涌涛、王晓松、李林六位学者徒步探险考察滇藏、川藏古代马帮先辈所走路线后才命名的,如今已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线性文化之一)时,他就在桥头的古道上,跟我讲叙当年水癸寨马帮络绎不绝、人来人往的繁闹往事。

  老人说,因为水癸寨离他郎城(今墨江县城)不远,从昆明,斯益(今玉溪)、那妥(今通海)、石七(今石屏)、哈萨(今元江)来的马帮到了水癸寨就放马做饭,让马在水癸河边的田野里吃草饮水,吃饱喝足后好一口气赶到他郎城。从思普等驮了茶叶或锅盐(昔日,都是把盐汞化卤水后熬成锅盐饼,故民间称锅盐;盐主要是在今磨黑、勐野、按板等地购买)的马帮在水癸河休息后,就可以一鼓作气翻过垭口、过背阴山,直抵扎莫坝了。

  据老人讲叙,解放前水癸寨的村民大部分人家都是为过往马帮提供服务为主业的,种田种地只是副业而已。昆洛公路修通后,马帮运输被汽车代替,再无马帮来往于古道上了。

  值得庆幸的是因为水癸河人民的爱护,水癸河桥完整的被保护下来。

  曾经喧闹一时的水癸寨静静地藏在深山中,穿寨而过的古道上长满了绿绿的野草,扒开野草,还有马蹄印痕。许多地方的古道石板,都被人们撬走了,用作盖房修牲畜厩舍之用,甚至是抬去做台地的埂脚,而水癸寨的这段却被寨人们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使今天的我们有了捉摸那段历史的物证——值得我们走近他,发现他,了解他,解读他、保护他。

  已经沉寂多年的水癸河寨当下正如火如荼地建设泛亚铁路墨江火车站。

  届时,墨江的人们将从这里坐上高铁去闯天下。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