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普洱 >> 内容
阅读正文

普洱:一杆唢呐吹一生,民族之音永传承

发布时间:2020-05-24 来源:

  本网讯(记者 罗方园)俗语有言:“百般乐器,唢呐为王,不是升仙,就是拜堂”,“没有二胡拉不哭的人,没有唢呐送不走的魂”。唢呐,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伴随着哈尼人生老病死,与之情缘血脉相承,骨肉相连,密不可分。

  俗语又言:“三年琴五年萧,一把二胡拉断腰;千年琵琶万年筝,一杆唢呐吹一生;”由此可见拨弹吹奏民族乐器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学习唢呐是一项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因为没有曲谱,仅靠口口相传,更是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所以学好、学精、悟透更是需要毕生的心力才能习得。

  有着“唢呐、大号之乡”美誉的梅子镇,是一个以哈尼族、彝族占主要民族的乡镇,有着深厚的唢呐文化底蕴,目前全镇约有50名精通唢呐的艺人,加上三弦、芦笙等200余人。唢呐,一般用于农村红白喜事,或用于祭祖和盛大节日;最初是一种收入颇高,受人尊敬的职业,后来以作为一种生存的技能得以传承和延续。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外来文化、娱乐多样化等的冲击,唢呐艺人出现了断代现象,面临着失传的风险,亟待重视保护和传承。

  人传名,树传荫,阳雀过路留鸟音。近年来宁洱县、乡两级,致力于传承和保护优秀的民族文化,多次举办唢呐、三弦、芦笙等传统民族乐器培训班、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大赛,把民族舞蹈、民族音乐作为必修课走进校园,从娃娃抓起,让民族文化深植于心。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变迁,传统文化、乐器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从2005年来,梅子镇发现、挖掘、培养并申报了唢呐传承人6名,其中获得市级传承人5名,县级1名。杨春学老师傅今年78岁高龄了,他是梅子镇最老的一位唢呐艺人,从12岁开始学习,66年来已吹了上千场红白喜事,用坏了近七八杆唢呐,参加过多场省、市、县重大活动演出,接受多个记者的采访,现在身体虽不如从前,但一说到唢呐,那可是精神烁砾,中气十足。

  常言道:“麻布口袋装香面,一代传一代”。杨春学老人说:“只要是有人需要,我一定会把我毕生所学都传授给他们。”正是这样代代相传,我们才得以领略祖先们留下的艺术瑰宝,而今天的我们,也要把民族的文化传承下去,把唢呐之音传遍四海八方。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