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普洱 >> 内容
阅读正文

普洱: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族婚俗——“哭嫁” 幸福的眼泪

发布时间:2020-05-22 来源:镇沅县融媒体中心

  本网讯(记者 林昌云)哈尼族哭嫁的传统习俗,就是姑娘出嫁前所举行的一种仪式,用“哭”“唱”交织的形式来体现哈尼族女孩这一人生的重大转变。哭嫁歌的产生和发展与哈尼族婚姻形态的演变有着直接关系,它展示了哈尼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婚俗。其实哈尼姑娘的哭嫁,一半是属于眷恋、惜别养育父母的忧伤,一半是履行古规, 哈尼人有句俗话俗说:“姑娘出嫁不哭,以后的日子不幸福”。虽然时代在变迁,但在镇沅,这一古老的习俗一直得以保留下来,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让我们到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古城镇感悟一把哈尼族婚礼中幸福的一哭吧。 这天一大早,滚滚把边江畔,在建民村船口渡口,娶亲的队伍划着竹筏顺江而下,他们载着重重的厚礼,吹着芦笙,欢天喜地的从对岸河西村向建明村走来。

  迎亲的竹筏上有新郎家请来的媒人、陪姐、号手、以及挑彩礼的亲朋好友,他们抱酒、挑箱、抬柜带着厚厚的聘礼承载着满满的诚意向新娘家缓缓驶来。

  接下来嫁亲、娶亲、迎亲、等步骤依次进行,双方的亲朋好友、不但载歌载舞的迎接新娘子,同时“抢粑粑”大戏也开始上演,又香又糯的粑粑,寓意粘,亲戚朋友蜂拥而至抢夺粑粑,寓意为女方家的亲戚朋友从此也和新郎家粘在一起成为亲戚。与其说是抢,不如说是分享新郎新娘的一份幸福和喜悦。

  紧接着“哭嫁”,大戏就闪亮登场。领哭主角一般邀请村里慈爱的婶婶领唱古老的哭嫁歌,新娘听到如泣如诉哭嫁歌后,触景生情,对父母、兄弟姐妹和朝夕相处的伙伴的眷恋之情一时涌上心头,泪水也就情不自禁的扑簌簌而流,这里领唱以母亲身份以哭诉的方式,表达对女儿将为人妻的依依不舍,同时又教导女儿如何为人妻为人母,用这种近似悲伤的泣诉使之动容,使她铭记,另一方面也是母亲表达对女儿幸福美满婚姻的祝愿和憧憬。这时新娘的伙伴们也受到感染,情不自禁的围着新娘抱成一团放声哭泣。待姑娘们“哭够”了,新娘家的迎亲伙子们掰开密密层层护着新娘的人群把新娘从包围中抢走,也就是顾名思义的“抢亲”,姑娘们尽力护着新娘不让“抢走”,掰开的人群又围拢,围拢的人群又掰开,一番“折腾”之后新娘被“抢”到娘家酒席前向父母、兄弟作礼节式的哭别。 新娘要出门了,梳头、挂镜子、戴首饰、包上含着所有亲人祝福的几米长的包头,从此告别女孩身份,成为了别人的妻子。长长的包头也寓意幸福从头开始,长长久久,从今往后,如花似玉的新娘就托付给新郎了。新人在娶亲仪仗的拥簇下、喜庆的乐声中出发,新娘头顶上39米长的红盖头带着父母亲人们深深的爱和祝福,护着新娘走向下一站幸福。

  唢呐吹起来,弦子弹起来,系上红丝带,同走“连心桥”,同挂连心锁,新郎新娘过桥咯!跨过把边江,你就是我家人,从此红红火火过日子。

  幸福的眼泪——是镇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族婚俗“哭嫁”,是哈尼族的传统婚嫁习俗,是哈尼族女儿在即将出嫁时,母亲哭诉对女儿的不舍,为了女儿的幸福而教导女儿如何为人妻为人母的纠结,使之动容的情感。是对爱情的执著、对幸福美满婚姻的憧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