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普洱 >> 内容
阅读正文

普洱:让百姓精神“富”起来

发布时间:2018-12-03 来源:张诗韵

  本网讯(记者 张诗韵)近年来,我市以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突破口,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用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城乡百姓,让广大群众在文化生活中获得了幸福感。

  加大政府投入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为加快构建标准化、均等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市制定出台了《普洱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普洱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目标及推进任务。同时,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农民人均0.5元文化惠农活动经费,把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文化经费列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且每年增幅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的保障机制,确保实施重大文化工程、购买文化产品和设施设备、开展文化服务等资金需求。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管所)、美术馆、歌舞团、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单位正常运转所需的工作经费。

  改善文化设施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我市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市公共图书馆、市博物馆、市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一大批公益文化设施逐渐建设并投入使用。目前,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1个、文化馆11个、美术馆1个、博物馆7个,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05个(口岸文化站2个)、村文化活动室909个、农家书屋1059个、文化农庄1个,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和9个县级分中心,初步形成门类齐全的市、县、乡(镇)、村四级文化网络。

  “以前没有合适的跳舞场地,我们总是被赶来赶去,现在好啦,舞队再也不用为没地方跳广场舞发愁!”李明英是思茅区老同志追梦艺术团团长,退休后一直苦于没地方跳广场舞锻炼身体。如今,不断完善的文化广场设施让老同志追梦艺术团拥有了自己的跳舞场地。

  采访中,记者在《普洱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中看到,“十三五”期间,我市将推进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二馆一站”新建、改扩建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力争2020年基本实现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完成全市97个村综合文化中心示范点建设,各示范点配齐文化活动用品及健身器材。

  实施文化惠民

  增强公共文化发展动力

  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服务活动,通过实施城乡互联共建,推进城乡“结对子、种文化”,加强城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帮扶。2018年以来,全市共组织举办书画、摄影等文化展览60余场,送戏下乡惠民演出近800场。市文化馆还与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整董镇、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磨黑镇结为城乡文化共建示范点,并在2个镇建立图书馆分馆流动点。同时,依托文化惠民示范村及文化农庄建设项目,带动村级文化产业稳步发展。目前,我市首个省级文化农庄已经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老达保村民小组落地实施,项目包括文化传习馆建设、原生态大型歌舞节目打造、特色景观巷道等六项内容。全市共建成省级文化惠民示范村41个、示范社区1个,项目点文化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一批农村文化特色产业,如那柯里民族文化创意园、温泉村民族团结示范区、老达保音乐小镇和文化农庄旅游、青云村彝族刺绣、娜允古镇傣族织锦等逐渐走向市场,成为当地村民经济增收的新渠道,真正起到文化育民、文化乐民、文化富民的示范带动作用。

  打造文化品牌

  提升公共文化供给水平

  全市10个县(区)中有9个是少数民族自治县,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一年四季都能赶上过节狂欢。普洱积极挖掘并运用边疆少数民族特殊的文化资源,在传统民族节庆基础上,打造出了中国普洱茶节、墨江双胞胎节、中老越三国丢包节、孟连神鱼节等一批具有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品牌节庆活动,为展示城市品牌形象、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提升了普洱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加大力度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和市文体局主办,市文化馆承办的“开心广场·和谐文化”月月演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已经开展了8年,极大丰富了干部职工和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广大市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成为城区文明单位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品牌。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创作和打造了一批优秀文艺作品节目。2018年,我市与中国文化院、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文化厅共同打造一台为党的十九大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的大型民族舞蹈诗《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参加云南省第十四届新剧目展演并荣获新剧目大奖;澜沧老达保农民演员走出云南,到法国演出。

  锤炼文化队伍

  提高基层文化人才能力

  “文化志愿者来到社区教我们跳广场舞,队员们都很高兴!”这是思茅区五一路社区广场舞蹈队队员刘春梅在微信朋友圈分享的心情。经过舞蹈志愿者几天的指导,五一路社区广场舞蹈队排练的广场舞已经有模有样。

  近年来,我市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大基层化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培训。一是积极选送公共文化管理干部(市文体局分管副局长、公共文化科长、县文化馆、图书馆馆长)参加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及省内外各类培训,选拨基层文化工作者参加“三区”人才培训。二是每年举办艺术、图书资料·文博类专业技术人员教育继续培训,进行声乐、舞蹈、器乐、舞美、书法、摄影、美术及非遗保护、图书数字化管理等专业知识培训,实现全市公共文化工作人员培训全覆盖,提高其综合素质及业务技能。

  今年55岁的陈红每天傍晚都要出门跳跳舞锻炼身体,和老朋友、才结识的新朋友一起交流,她感到很舒心。的确,随着群众文化产业的发展,健康的文化消费多了,文化市场环境好了,群众的文化选择越来越多,由此带来的变化就是老百姓从文化事业发展中,感受到了更多的“获得感”,真正以“主人翁”的姿态享受更多的文化成果。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