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普洱 >> 内容
阅读正文

豪情拥抱新时代 新歌共圆中国梦

发布时间:2018-11-23 来源:

  本网讯(记者 张诗韵/文 记者 卢磊 通讯员 张怀志/图)11月20日晚和21日晚,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列为2018年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的普洱市大型民族舞蹈诗《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在普洱大剧院举行展演,获得观众广泛好评。舞蹈诗将西盟佤山各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日子越过越红火,西盟佤山处处再唱新歌颂党恩,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出来,具备了较高的政治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是佤族舞蹈创作的又一重要作品。

  背 景

  用诗般的舞蹈语言回首往事

  《阿佤人民再唱新歌》的总编导岩峰告诉记者,《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围绕主题表达和艺术创作需要,着重从凸显西盟佤族自治县社会变迁历程、民族文化特质、舞蹈艺术特征和时代发展风貌等特色元素,基于前两个版本之上开展第三版本第二稿的创编工作,聚焦舞台表现形式、大众审美观念、民族风格彰显几个方向进行重点整改提升,进一步明晰剧目主题宗旨和艺术定位。创编组经过反复讨论形成了共识:民族舞蹈诗《阿佤人民再唱新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创作的,是一部讲述阿佤原始部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改变坎坷苦难命运的史诗作品,是用故事化的民族舞蹈艺术反映党和阿佤人民心连心的精神颂歌。

  2018年6月,剧组又多次组织编创人员进行研讨,重新采风,从剧本、音乐、舞美、道具、服装等方面再次加以改进和提高,并进行了深度创作,以“听党话、跟党走、颂党恩、共圆梦”为主线,由序(原始部落沧桑)、第一叙事单元(洪荒神鼓、垒石盟誓)、第二叙事单元(希望火苗、幸福恋歌)、第三叙事单元(诗意栖居、盛世圆梦)、尾声(再唱新歌颂党恩)构成。岩峰介绍:“舞蹈诗全篇用佤族老人、解放军帽、佤族木鼓、牛头四种意象贯穿剧目。佤族老人,代表了江三木洛子孙后代,历史见证者、叙事主人公,以其回忆和特定视角,串联舞台关系;解放军帽,象征着党的使命宗旨和阿佤部落永跟党走的初心;佤族木鼓,神木之鼓、通天神器,佤族特征和文化标志;牛头,就是佤族图腾、民族符号。全剧采用了60余名演员,耗时1个月编排完成,用诗一般的舞蹈语言,展现佤族这个在中国西南边陲跨境而居的古老民族50余年来的跨越发展,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亮 点

  非专业文化工作队的倾情创作

  红色革命题材的故事对观众来说其实并不新鲜,但这类故事可以有多种创新化的呈现。《阿佤人民再唱新歌》用舞蹈诗的形式从舞台表现手法、叙事手段,到人物情绪的体现、剧情的推进等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用新式题材来展现政治艺术,以诗意般的手法来展现民族文化,用文化来展现佤族精神,展现阿佤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当记者问起整部舞蹈诗最满意之处时,岩峰回答:“我们全剧人员都是怀着感恩的心去展现这个作品,感恩祖国、感恩党。”《阿佤人民再唱新歌》结构严谨,舞蹈语言丰富,极具视觉体验和心灵震撼,用舞蹈来展现故事情境,用舞蹈来抒发感情,用舞蹈来感染观众。

  舞台上呈现的精彩,是西盟民族文化工作队80余名工作人员用一个月的时间,自己完成剧目定稿、舞美置景制作、音乐混音录音、背景视频制作、服装制作、道具制作等大部分工作换来的成果。剧组里的所有演创人员都是非专业出身,大家都是因为热爱自己的民族,凝聚一心,把最质朴的民族文化结合现代的艺术手法,化成舞蹈展现给观众。“为了今夜的这一刻,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岩峰自豪地说。

  观 众

  好作品一定有共鸣

  谈及《阿佤人民再唱新歌》观后感,76岁的王怡奶奶充满感情。“舞蹈里展现的佤族村寨刀耕火种、贫穷落后是我们这代人有目共睹的。原来就听过的歌曲经过全新的表演让人听出了不一样的味道,这是一台非常精彩的演出,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一夜。”

  “短短50分钟的时间里,《阿佤人民再唱新歌》涵盖了佤族人摒弃了原始野蛮的生活习俗,迈入文明新时代,跟着共产党共同走向幸福生活的历程。除了精彩的剧情之外,我注意到舞台效果利用了LED场景再现,更加逼真地还原了佤族的生活场景和自然风光,包括音乐的创作和舞蹈编排都非常有新意,如果还有机会我愿意每一场演出都不落下。”作为年轻一代的赵思其激动地和记者聊了起来。

  创新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艺术创作的根本。《阿佤人民再唱新歌》从编排到音乐,从服装到道具,都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有了质的创新,才能如此地贴近时代、贴近观众。在结束此次展演后,剧组还将根据专家、观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并制定巡演计划。

  我们期待《阿佤人民再唱新歌》的再一次绽放。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