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普洱 >> 内容
阅读正文

让戏曲之花在普洱越开越红

发布时间:2018-11-16 来源:粟利

  本网讯(记者 粟利)11月9日,距离“戏曲进乡村”活动还有1个小时,思茅区思茅镇曼窝村村委会就被男女老少围得水泄不通,他们都在等着一睹云南传统戏曲的风采。当老艺人苏玉芬上台表演滇剧选段《穆桂英打雁》时,精彩的演出引来台下掌声阵阵、喝彩连连。滇剧、花灯作为云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是戏剧百花园中两朵独具魅力的艺术奇葩,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今年,我市大力开展“戏曲进乡村”“戏曲进学校”等活动,搭建平台、创新举措、加大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喜爱、投身戏曲艺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发展

  “请进来”与“走出去”

  “太有趣了,我也想学学这些动作。”不少同学看了戏曲表演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今年,市文体局邀请云南省滇剧院分别到思茅第六小学、逸夫中学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为1000余名中小学生带去了精彩剧目,并对30余名同学进行了戏曲基本动作辅导。演出结束后,同学们兴趣高涨,纷纷围着演员们认真学习,“一招一式”有模有样。云南省滇剧院的演员们还深入思茅、孟连、西盟、澜沧、墨江5县(区)的村村寨寨进行表演,引来不少群众的“围观”,“看戏”成为村民们嘴里的热门词汇。

  除了“请进来”之外,我市还积极寻找“出路”,让本地传统优秀剧种“走出去”。在近日举行的2018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上,景东杀戏剧目《三战刘丛》进行了两场专场演出,让全国观众第一次欣赏到了来自彩云之南哀牢山下的传统戏曲。

  据了解,杀戏是流传于景东彝族自治县花山镇、大街镇和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九甲镇一带的民族民间稀有剧种,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重要的学术价值。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各级宣传文化部门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抢救、收集、整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戏曲作品,加强对滇剧、花灯等优秀地方戏曲的挖掘保护,推动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为戏曲艺术搭建了平台,营造了良好环境。下一步,我市还将出台《普洱市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普洱市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促进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探索

  “送进去”与“传下去”

  初冬的普洱,浸染在午后的暖阳里。思茅体育馆二楼不时传来悦耳的音乐声,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倾听。原来,这是普洱茶乐团的老人们正在排练传统花灯剧《红葫芦》选段。普洱茶乐团成立于2004年2月,一直致力于京剧、滇剧、花灯剧的收集、整理、排练等工作。“我们都是热爱戏曲的老人,利用平时的基础训练,为演出任务作准备,为戏曲的宣传推广发挥作用。”正在执教的老艺人郭青如是说。

  郭青所说的演出任务,正是我市开展的戏曲进乡村、戏曲进学校活动,普洱茶乐团已成为戏曲表演的主力军。2018年10月,市文体局与市教育局联合到思茅一小、思茅四小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为思茅一小、思茅四小的同学们带去了滇剧及京剧的精彩表演,并对300余名同学进行了国画、书法、戏曲、武术辅导和培训。2018年11月7日—9日,市文体局组织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分别深入普洱工业园区、倚象镇大寨村、思茅镇曼窝村,为当地村民带去了《穆桂英打雁》《梨花颂》等戏曲节目。

  “我们现在能顺利地演出这么多的节目,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特别是思茅区文化馆,大到场地、服装、乐器,小到一支笔、一颗回形针都给予尽力支持。” 普洱茶乐团团长、思茅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温源勇说。

  思茅区文化馆依托普洱茶乐团于2012年挂牌成立思茅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组织一批热心的老艺人传授声乐器乐、鼓乐演奏、京剧、茶乐、花灯等课程,每年拨款用于传承、演出、服装、设备等,建立完整的培训管理制度、传承方案、传承谱系表和项目技艺流程图,有序开展艺术创作、演出交流等活动。

  有了各方面的支持,普洱茶乐团的老艺人们不计报酬、发挥余热,积极开展各项戏曲演出及宣传活动。

  滇剧讲究“四功五法、唱念坐打”,具有“雅俗共赏、古今同趣”的特点,如何让年轻人接受、喜爱、传承滇剧,成为老艺人们思考的问题。为此,普洱茶乐团狠下功夫,突出服饰和唱腔的美感,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让年轻观众近距离感受戏曲的魅力。同时,思茅区文化馆在寒暑假期间开办戏曲(滇剧)免费培训特色班,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指导,让学员们深入了解戏曲基本知识和表演技巧,引导和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滇剧的传承不仅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更要从娃娃抓起,培养一批传承人和观众。”温源勇坦言,老艺人们日渐衰老,做好传承工作已迫在眉睫,希望有关部门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让云南的两朵山茶花“滇剧”和“花灯”在普洱传承下去。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