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普洱 >> 内容
阅读正文

景东杀戏:在保护中薪火相传

发布时间:2018-07-06 来源:周芸/文 李茜/图

  本网讯(通讯员 周芸/文 李茜/图)近日,笔者来到景东彝族自治县花山镇参加2018年“传承杀戏文化,助力脱贫攻坚”系列活动,近距离接触这项独具魅力的民族民间文化。

  活动在花山镇传统杀戏表演队的经典剧目《三战刘从》中拉开序幕,演员演唱曲调则根据唱词内容、思想感情,在节奏、速度、音调上作变化,同一曲调有不同唱法,伴奏乐器有京胡、三弦、笛,打击乐有小堂鼓、小锣,武打戏中则有大号或戏号加强战斗气氛,无论是演员的装扮、道具还是唱腔都让现场观众眼前一亮。

  “杀戏始于花山镇那弄村,目前,杀戏已经成为花山镇重点打造和传承保护的民族民间艺术。”活动间隙,花山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和笔者聊起来,下一步,花山镇还将继续加强保护机构队伍建设,结合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申报要求,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头人、传承人的培训传承工作,确保优秀项目不失传。

  一名老年表演者说,现在我们把杀戏搬到学校排练,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杀戏,学习杀戏,让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花山镇中心完小学生刘心宇说:“通过学习,我看到了很多老祖宗留下来的优美技艺,也学会了一些入门技法,有机会的话,我一定会腾出时间去好好学习。”

  景东是历史文化名邦,现有彝族打歌、杀戏、羊皮舞、彝族刺绣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市级17项、县级36项,代表性传承人省级9名、市级40名、县级54名。近年来,全县以“传承生命记忆 守住精神家园”为宗旨,进一步做好非遗保护工作。在工作推进中,县文体广电旅游局非遗传承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深入花山、安定等乡(镇),与传承人签订传承协议和年度工作承诺书,共谋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的发展良策。在各乡(镇)中小学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由各乡(镇)组织本地“非遗”传承人,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把“非遗”技艺带进了课堂,通过展示、展演和体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从而守住传统文化的“根”与“魂”。

  杀戏简介

  杀戏是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流传于景东花山镇、大街乡和镇沅九甲乡的一种古老而稀有的剧种,已有200多年历史,由于戏中多是砍砍杀杀的武打动作,故称“杀戏”。当地艺人则称之为“老砍刀戏”“大戏”等。

  杀戏的演出形式有三种,一是与花灯、耍狮、耍龙混合在一起演出;二是杀戏专场演出;三是马灯演出。与花灯、耍狮、耍龙混合在一起演出形式最为普遍,当地俗称“玩灯”,这种形式演出的杀戏主要是折子戏。

  杀戏的演出顺序为:四盏排鼓灯出场,绕场一圈后分别站在场地四个角;一名武将手执大刀舞蹈出场,砍杀四方;耍狮、耍龙;演出花灯歌舞;演出杀戏或耍戏;耍狮、耍龙收场。杀戏的声腔具有独特的风格,声腔没有曲牌名。当地艺人把杀戏声腔称为老板腔、老古板腔,有的也称为大板腔。

  杀戏结构完整,情节简单,溶唱、白、舞于一炉,古朴典雅,引人入胜,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民间艺术剧。(李剑锋)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