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普洱 >> 内容
阅读正文

景东民族文化产业:传承保护 留住记忆深处的美丽乡愁

发布时间:2018-01-04 来源:朱立新 王博喜莉

  本网讯(记者 朱立新 王博喜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一手厚植民族文化底蕴,一手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近年来,景东彝族自治县始终坚持把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强力推手,下力气养护民族文化产业之根,下功夫塑造民族文化产业之魂,全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成绩斐然。

  “阿姐,你帮我瞧瞧,我这朵花上用的‘打籽绣’给对了?”在安定镇青云村,村民鲁红艳正在向省级彝族传统手工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李海仙请教。

  “我7岁就开始跟我大嫂学刺绣,一绣就是40多年。靠这些刺绣,一年有两万元左右的收入。我现在老了,眼睛也比以前花,最大的愿望就是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技艺可以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这位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彝家刺绣大师李海仙,从简单的花边、单一的绣片,到挑花、扣花、十字绣、平绣,每一种手法都了然于心;从为自己绣嫁衣再到为左邻右舍绣衣服、围腰、头饰、背巾、绣花鞋……平绣、刺绣、堆绣,每种绣法她都游刃有余。

  地处无量山深处的青云村,平均海拔2246米,是景东海拔最高的一个村子,全村共有139户559人,全部为彝族群众。青云村彝族刺绣工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是一项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实用性高的民族传统工艺,其华丽美观的图案在现今彝族服饰与彝族日常生活用品上都能看到。

  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王佳说:“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存得了历史,记得住乡愁。”如何让璀璨珍贵的民族文化明珠得以传承?景东以深度挖掘和强力扶持为工作重点,对县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普查、挖掘、整理、扶持。目前,景东已有彝族打歌、杀戏、羊皮舞、彝族刺绣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市级17项、县级36项,代表性传承人省级9名、市级40名、县级54名。

  台上,舞刀对战,杀戏表演令人热血沸腾;台下,三弦、葫芦丝齐声和鸣好不热闹。这边,彝家刺绣艺术形象栩栩如生,魅力让人倾倒;那边,山歌嘹亮,声声引人注目……

  为保护和弘扬本地民族文化,景东在各乡(镇)中小学开展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由各乡(镇)组织本地“非遗”传承人,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把“非遗”技艺带进了课堂。

  花山镇中心完小校长刘国寿告诉记者:“‘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吸引了很多学生参与。通过活动开展,可以让学生了解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关注民族文化、学习民族文化。”

  让“民族文化”走进校园,在广大学生中培育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种子,并让孩子们在日常校园生活中实践民族文化传承,使校园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基地,也使得非遗项目在孩子们的心中扎下根,为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花山镇中心完小学生刘心宇说:“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我看到了很多老祖宗留下来的优美技艺,也学会了一些入门技法,有机会的话,我一定会腾出时间去好好学学。”

  为加大对民族文化的宣传,景东还组织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多次参加对外展示展演活动。安定镇青云村就通过连续参加在昆明举行的文化产业博览会,获得了“云南省十大刺绣名村”的称号。在持续不断的挖掘保护传承中,民族文化已经成为景东的一张特色名片。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