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普洱 >> 内容
阅读正文

文脉里听戏 不负时光

发布时间:2017-08-09 来源:胡雪英

  本网讯(记者 胡雪英 文/图)这样的演出,演一场少一场,看一场少一场。

  45分钟的戏,前后准备就3个小时,化妆、整行头、搬道具……更不要说那为戏痴狂的60年的时光。

  戏里戏外 3小时与45分钟

  如果不是走进文脉里,土生土长的思茅人都不知道思茅居然“有戏”。

  坚持“最好的传承就是生活”,文脉里请来普洱的滇剧艺术家们,在创基尚城文脉里中庭,每月两场,希望普洱从此有固定的“非遗剧场”、有固定的戏曲演出可听可看。

  2017年7月,文脉里“非遗剧场”再度开启。7月14日演出之后,开始有人注意到这个演出。

  7月29日19:00的演出,老艺术家们早早就到了文脉里,因为从头到脚的准备工作,差一样都不行。

  节目有花灯幕前曲《大开门》、花灯百花调《唱新春》,花灯选段《宝玉哭灵》《吴王平西天下定》,器乐合奏《梅花三弄》,滇剧选段《穆桂英打雁》。温团长说,目前正在逐步恢复滇剧选段,大约有10个选段可以恢复演出。

  唱念做打、一颦一笑,便是所有的时光。

  老戏骨们 60年戏曲人生

  2004年,普洱茶乐团成立。普洱茶乐团有20多个团员,平均年龄65岁,年龄最大的已经83岁了。

  茶乐团最初是为了弘扬普洱茶文化,挖掘整理普洱贡茶音乐,融入本地民族音乐,形成了普洱茶经音乐。2012年,因为实在舍不得丢掉对传统戏曲的喜爱,茶乐团引进了还有一小部分人会唱的滇剧、花灯。逐步恢复传统的滇剧曲目,用两年的时间,茶乐园的滇剧、花灯渐成气候。

  上世纪60年代,滇剧最盛。云南省境内大大小小的戏剧团有2000多个,从城市到乡镇,大阮、中阮等“三大件”一敲响,大家就搬起板凳往戏场赶,大人小孩都爱看,场场爆满。2000年左右,剧团撤的撤,散的散,已经很难看到戏剧演出了。

  “这件包公袍有50多年的历史了。”

  “现在没有几个人能唱完全一本戏了。”

  “也几乎没有人想看滇剧了。”

  ……

  普洱市戏剧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思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普洱茶乐团团长、68岁的温源勇说。

  即使如此,他们也坚持排练、坚持演出。每周二、四的器乐和茶乐,一、三、五京戏、滇戏、花灯,基本能保证。

  思茅区文化馆把红旗会堂北门二楼提供给了茶乐团,做排练、休息、摆放行头道具的场所。茶乐团挂了思茅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牌子,如果需要添置乐器、乐谱什么的,向区文化馆申请,一般都会批准。

  排练就都是义务的啦,至于演出的报酬,老戏骨们说,谁还冲着那报酬去呀。

  温源勇从1970年开始致力于京剧、滇剧、花灯、民间打击乐的演出,退休了,孩子们接他到昆明养老,他却离不开普洱,离不开戏曲,去了又回。

  只要一开锣,一踏上舞台,一切都不一样了……

  传承 只要有人学,我们一定教

  登上“非遗剧场”的舞台之前,普洱茶乐团固定的演出只有每年由思茅区文化馆组织的春节联欢晚会。“非遗剧场”为茶乐团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不仅让艺人们有更多的沟通交流,也能让更多的人接触、了解滇剧、花灯等传统戏曲。

  温源勇说,能做到这样的全省也就是普洱了,其他州市如果有传统戏曲的演出只能出钱到昆明去请。

  为了实现“非遗”产业的大众化、年轻化,文脉里说动了老艺术家们开办了“滇剧花灯少儿兴趣班”,招收6~12岁的孩子以10人一期进行培训。

  为此,茶乐团整理编写了教材,准备了师资。据了解,截至目前,第一期培训班报满,不日将开班。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