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新闻 >> 内容
阅读正文

用“文化”拉近农民工与城市的距离

发布时间:2018-08-08 来源:李超

  本网讯(记者 李超)如今,在城市生活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农民工辛勤劳动的身影。他们是风雨里奔忙的快递员,是工地里忙碌的建筑工,是工厂流水线上的流水工,是早出晚归的城市保洁员……他们已然是这个城市的一份子。今年4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652万人。

  面对陌生的城市,每一个离开家乡寻找梦想的农民工,都渴望融入其中,改善、提升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质量。从生活改善到城市融入,亿万农民工要跨越的不仅是温饱生活的坎,更要面对城市文化的认同。

  “上班干活 下班睡觉”是真实写照

  “上班干活,下班睡觉”,这是目前很多进城农民工的生活写照;“亦工亦农,非工非农”是他们尴尬的身份特征;“荒漠化,孤岛化”是他们内心的情感状态。

  来自湖南的冷家诚在普洱从事了14年的装修工作,说起他的业余生活,就是干完活后和几个老乡工友喝点小酒、聊天、打牌。他对记者说:“干我们这行的,一天下来本来就很累,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干别的。家里条件也不好,看电影、唱K、健身之类的活动消费很高,我不舍得。”

  来自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农村,今年20岁的朱文华在思茅区一家烧烤店打工,除了春节放假,白天穿肉串、天黑卖烧烤是他两年以来日复一日的生活。他说,平时有时间就用手机听听音乐、看看电影,已经很久没有和朋友一起出去玩过了。

  来自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农村的普应文在思茅区一小区从事保安工作,今年25岁的他已经工作三年。“除了看书、上网和看电影之外就是回宿舍睡觉。”在他的宿舍里,记者看到了很多武侠小说,他说想做个像小说里英雄一样的人,练好自己的本领,仗剑天涯。

  来自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农村的罗思灵,三年前来到思茅区做地产销售工作。她说:“以前在老家农村没意识到知识的重要,工作后才觉得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为此,她充分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希望成为销售冠军让自己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 年轻一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后,乡土社会的痕迹有所改变,穿着打扮与城里人无异,思维和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他们个体意识较强,电视、手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使他们眼界大开,需求层次也水涨船高,需求类型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

  与父辈的另一个明显区别在于他们不再只想赚钱就回老家,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文化让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要是公司平时能定期为我们放场电影,组织个联欢会就好了”“希望在工地住宿区能建个图书室、棋牌室”……采访过程中,记者随处都能听到这样的呼声和期盼。

  在思茅区中铁十八局集团玉磨铁路项目工地现场,记者看到,宣传栏上张贴着项目部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剪影图片,农民工生活区干净整洁,并配有为大家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图书室、医务室、洗衣房、棋牌室等活动场所,工人食堂每天都为农民工提供菜品丰富的饭菜,处处细节都体现了企业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

  “我能参与这个项目建设非常自豪,这可是一条连接整个东南亚的铁路,平时下班后会和几个工友在职工之家和文体活动室打一会儿台球、下两局象棋,平时还会有一些技能培训,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已经参与施工建设一年的王国斌笑着对记者说。

  与此同时,记者在市区内中铁十八局多个施工工地内看到,这些工地的文化活动室里,书柜中的书种类丰富,扑克、象棋等其他娱乐用品一应俱全。

  中铁十八局集团玉磨铁路项目部负责人介绍,以前没有文化活动室,工人们不仅看不上电视,连书也没有,下了班,只能回去睡觉。现在有了这些文化设施,大家下了班都集中在这里,看书的看书,看电视的看电视,有说有笑非常欢乐。

  文化的滋润细密无声,有了健康向上的“氛围营造”和“环境创设”,农民工的素养才会提升。

  近年来,我市按照以培训为基础,以转移就业为核心,以脱贫、摘帽、增收为目标,对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并着力打造群众文化艺术品牌,丰富和活跃广大人民群众精神及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群众文化繁荣发展,在保障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丰富农民工精神生活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

  2017年1—12月,全市完成就业培训298843人次,完成新增转移就业298656人,第一产业就业158336人,第二产业就业64227人,第三产业就业76093人。按输出方式分别是:有序输出1726人、帮带和自发输出296930人,完成目标任务170000人的176%。

  关注农民工文化生活的氛围日渐形成

  近年来,我市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统筹推进的要求,大力加强文化事业建设,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并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推动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关爱农民工的良好氛围。

  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作用,积极开展文化惠农服务,为农民工提供文化服务活动场所及惠民服务,为他们送上一道道文化大餐。

  市文化馆结合职能开展系列活动,丰富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精神文化生活。组织开展“开心广场·和谐文化”月月演活动,做到了月月有演出、天天有舞蹈。即:每月组织1场广场群众性文艺演出,每天傍晚组织群众跳广场民族健身舞,全年组织群众文艺演出5场,演出节目紧扣时代主旋律,体现行业特色,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实施文化进校园活动,挂牌成立普洱市青少年文化活动基地和普洱市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文化活动基地。同时,不断开拓服务领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工及子女的文化生活。在寒暑假,市文化馆与市关工委联合举办为期10天的“暑假少儿免费培训班”,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少儿舞蹈、器乐、书法、美术、摄影艺术门类的免费培训。

  市图书馆结合开展图书“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五进活动,为农民工实行免费开放服务。少儿室、期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实行无节假日全年全天为农民工及其子女提供免费阅览服务;充分利用综治维稳宣传月、世界读书日、遗产日等节点为全市农民工及其子女开展和提供各种免费阅读、书展服务活动;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志愿服务系列活动”,为“普洱市第一个关爱留守儿童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志愿者服务站” 精心挑选出600多册内容涉及教育、文学、艺术、科普、百科知识的图书、少儿期刊供孩子们借阅,并开展系列趣味性游园活动。

  团市委结合外出务工群体中年轻人日渐增多的趋势,积极开展“火塘夜校”活动,将“夜校”建到群众家中十分常见的“火塘”边上,解决贫困群众想学习但找不到平台的问题,将技术和知识送到群众家里。开展“梦在远方 路在脚下——共青团与你同行”优秀外出务工青年经验交流分享活动,通过选树青年身边可学可比的榜样,分享外出务工青年的奋斗故事,充分展示新时代广大农村青年为了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勤劳致富的风采形象,影响带动更多的年轻人自立自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截至6月,普洱市各级团组织积极开展“火塘夜校”100余场次,覆盖贫困群众5000余人。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