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新闻 >> 内容
阅读正文

守住民族根与魂

发布时间:2017-08-17 来源:粟利

  本网讯(记者 粟利)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沧桑辉煌的历史。近几年来,该县采取措施,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力度,着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查、整理申报保护工作,架设“现在”与“过去”的桥梁,守住民族根与民族魂,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风采和旺盛的生命力。

  采取措施

  宣传与保护并重

  “快来看,麻洋纸就是这样做出来的。”在镇沅县城哀牢小镇宾河路《麻洋纸》《九甲杀戏》《黑古陶》等遗产铜雕展示区,游客白松对女儿介绍起了麻洋纸。原来,他来镇沅游玩之前,就对当地的风土人情、经济文化等进行了了解,特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充满了兴趣,看到铜雕后,当起了女儿的“历史老师”。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做成铜雕,让文化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这是镇沅大力宣传非物质遗产的有力举措之一。镇沅文化主管部门通过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运用广播解说、悬挂横幅、发放宣传单和宣传册等形式向全县人民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在全县范围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遍调查和重点调查,在全县109个自然村和2个社区,发掘了6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撰写文字资料10余万字,光盘20余张,图片600余幅,为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为保留中华民族的技艺,维护中华民族的根基,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因此,我们投入了人力、物力、财力,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同时,发动社会广泛参与,努力开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新局面。”镇沅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刘慧萍说。

  加大力度

  保护与传承双推进

  在镇沅,黑古陶是倍受游客青睐的产品。镇沅民江黑古陶厂厂长徐世菊于2014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如今,她的儿子也“子承母业”,在为黑古陶的未来发展作探索。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传承下去,是镇沅一直努力的目标。

  有保护。镇沅已申报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0人,其中省级1人、市级6人、县级63人。按照镇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管理要求,每个传承人都能按照各自项目活动的时段性,组织传承活动。还未得到申报保护的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积极鼓励他们在各自领域内组织传承活动。

  有规划。者东镇拉祜族苦聪人传统文化区现在已申报为市级传统文化保护区。他们祖祖辈辈以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山为伴,战胜自然灾害,克服种种困难,展示着苦聪人的思想和智慧。县委、县政府已把这里的村镇规划为文化生态区立项建设。

  有生产。《麻洋纸》《黑古陶》《太和甜茶》《腌菜》《土陶》项目是镇沅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具生产性的代表项目,按照各自的生产节令进行传承生产,对促进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有培训。每年都组织省、市级项目传承人进行培训,积极组织传承人到外面观摩学习,既保留传统的、民族的文化元素,又要改进和提升文化元素的品质,达到传承与发展双赢的目的。

  有基地。开工建设九甲《杀戏》传习所,总投入120万,现已建成使用。同时,完成《太和甜茶》《黑古陶》传习所挂牌;完成《麻洋纸》传承基地挂牌。

  有展演。九甲《杀戏》是县里重大节庆中的一个重要展演项目,在2010年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成立20周年庆典时展演,向全县人民及各级来宾展示它独特的传统古戏剧魅力;苦聪人《树皮衣》的制作技艺在普洱市第三届艺术节上现场制作,展示了苦聪人克服困难的能力和智慧。同时,每逢节庆活动,这样的展演总能吸引观众的目光。

  通过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镇沅向社会各界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果,提升了文化影响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发扬光大,实现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全民共享。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