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新闻 >> 内容
阅读正文

先行先试当排头 增绿增收创双赢

发布时间:2017-08-17 来源:普洱市环保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普洱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和“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排头兵”的重要指示精神,把生态理念作为最美价值追求,把生态环保作为最严行为规范,把绿起来与富起来、增绿与增收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生态保护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深入实施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以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为总平台,开展生态创建,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打造生态产业、弘扬生态文化、构建生态家园,努力实现生态能保护、经济能发展、百姓能致富,积极探索并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普洱特色的追赶跨越、绿色崛起之路。

  坚持高位推进

  机制体制创新完善

  普洱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保护是第一政绩,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增强硬实力、提升软实力、壮大综合实力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建立协调联动推进机制。市委、市政府先后成立了生态文明及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印发实施了《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决定》《关于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实施意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实施方案》及《普洱市省级生态文明市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高位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县(区)综合考评指标,将节能减排、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件作为考核“一票否决”事项。

  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引导建立和规范行业评价标准,发布实施绿色工业企业评价准则,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制定了低残低毒农药、化肥使用名录,主要绿色产品和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绿色村镇社区、绿色餐饮等评价标准,以及16项63个农业地方规范标准。

  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运行机制和公众参与监督机制,探索环境保护联动执法机制和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积极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对节能减排、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件实行“一票否决”,将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列为年度重点督查事项,每年开展2次督查。

  建立绿色考核评价机制。着力推进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着力构建以实现绿色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绿色经济考评体系,制定实施了《普洱市绿色经济考评体系(试行)》和《普洱市绿色经济考核评价办法(试行)》,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绿色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评,积极推行绿色新政。制定农药、化肥规范使用名录和茶、咖啡、生物药等主要产品绿色化评价标准,建立可追溯机制,全面推进绿色农业生态化。成立了“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碳汇经济促进中心”,在全省率先实施5000亩森林经营增汇减排试点、“10万亩思茅松碳汇中国自愿减排示范建设”等一批项目,组织实施了首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组织云南云景林业开发有限公司进行中国核证自愿减排(CCER)项目认定,2016年4月,该项目在中国自愿减排交易信息平台成功备案,成为普洱第一个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项目,景东彝族自治县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激励办法,全面促进绿色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

  绿水青山更加美丽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普洱市坚持保护是第一政绩不动摇,着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全力保护好普洱的绿水青山,让普洱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截止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8.83%,活立木蓄积量2.69亿立方米,分别比2010年增加了3.93%和19.6%。森林生态价值服务功能年度价值2850亿元,位居全省第一。2013年、2014年,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均达100%。2015年,主城区空气环境优良率达96.2%,2016年,主城区空气环境优良率达99.7%,全市地表水控制断面和集中式饮用水源水功能达标率均达100%,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污染水平为清洁。全市保存的物种接近全国的1/3,西黑冠长臂猿数量占全国的2/3以上,野生亚洲象从2010年的34头增加到目前的104头。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2016创建生态文明标杆城市”等荣誉称号,目前正在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效显着。“十二五”以来,深入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湿地恢复等工程,在全省率先实施15万人的生态移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普洱市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地、风景名胜区等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的20.1%,居全省首位。全市2015——2016第四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与2005年的第三次调查相比,森林面积由276.75万公顷增加到304.87万公顷,增长10.16%,居全省第一;森林蓄积量由2.25亿立方米增加到2.8亿立方米,增长24.44%,居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由64.84%增加到68.83%,净增3.99%,居全省第四。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普洱市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地、风景名胜区等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的20.1%,居全省首位。

  生物多样性保护明显加强。在全省率先编制实施《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计划普洱实施方案》。积极探索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和森林火灾保险,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和补偿制度。全市共建立自然保护区15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5个、县级8个,先后建成了糯扎渡生物多样性保护省级教育基地、普洱学院“生物多样性科学教育馆”以及宁洱、墨江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基地,景东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列为全国5个“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项目(TEEB)”示范县之一,并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典型案例。2016年,景东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全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污染防治持续深化。“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完成152个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建成11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和10个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从2010年的33.2%提高到2016年的90.18%,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27.2%提高到97.12%;在全省考核中,普洱市2014、2015、2016年度及“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制考核均为优秀。“十二五”期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2.3%,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和工业节能降耗,加大清洁能源应用、余热余压发电等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应用,淘汰110万吨水泥落后产能,林产“三剩物”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和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分别下降了46.8%和54.9%。在省政府主要污染物减排考核中,2013年、2014年我市均获一等奖,2015年、2016年和“十二五”考核结果均为优秀。

  坚持绿色发展

  经济增长更加强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用绿色生产方式创造高品质的生态产品。普洱市的生态优势正转变为新的竞争优势,为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带来了强劲的“绿色动力”。“十二五”期间,全市GDP年均增速达12.3%,高于全国4.5个百分点,全省1.2个百分点,经济总量突破500亿元大关,GDP和人均GDP实现翻番。2016年,全市实现GDP568.04亿元,增长10.2%,增速高于全国3.5个百分点,全省1.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五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1%,增速高于全国6.1个百分点,全省5.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三位。2016年,全市绿色GDP占传统GDP比重达92%,绿色人均GDP达2.02万元,绿色产业信贷余额比重达87.5%。

  朝着绿色发展的道路,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围绕绿色生产方式创业,用高品质的生态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立足特色和优势,大力推进绿色产业发展。以茶叶、咖啡、生物药、特色果蔬和渔牧等为重点,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庄园经济、初制加工所、农业专业合作社。建成“爱伲集团”年加工3万头肉牛、“云南海王”年加工10万吨鲜鱼片生产线。率先实施生态茶园、生态咖啡园改造,全市通过认证的有机茶园面积6.67万亩,建成生态茶园160万亩、生态咖啡园77万亩、生物药35万亩,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比例达30.4%,316万亩农作物获“三品一标”产地认定,123户企业的292个产品获有机产品认证,居全省各州市之首。普洱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普洱茶生产基地,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优的咖啡主产区和贸易集散地,全国人工石斛主产区。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全市共建成水电站126座,风电场2个,电力装机规模达918万千瓦。“十二五”以来全市所有水泥生产企业实现余热余压发电,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1.7%。积极倡导绿色交通和绿色出行,在中心城区布设44个城市慢行系统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引进一批新能源电动公交车。

  普洱祖祥高山茶园有限公司两千亩茶园严格按照有机茶的方式管理、加工茶叶,先后获得了国家相关部门以及欧盟、美国的有机认证,有机茶出口到欧盟、美国、日本等地,价格也随之快速攀升,目前公司茶园的平均亩产值达到了5万元。普洱淞茂医药集团在保护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着力进行野生珍稀药材的保护和开发,并建立了药材种植和精深加工基地,重点发展灵芝、茯苓、鹿仙草、石斛等药材。天士力控股集团在普洱市投资20亿元建设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谷,目前已经形成了集普洱茶种植、初制、提取、科研等全程标准化的现代产业链,已受理和获批90余项专利。云南茶祖茶叶有限公司投资420万元研发了利用太阳能制作普洱茶的新技术,既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也大大节约了成本。按茶祖茶叶有限公司年产3200吨茶折算,用太阳能生产普洱茶,每年可节省标煤4480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17万吨、二氧化硫38吨、氮氧化物33吨。

  坚持以民为本

  民生福祉更保障

  增进人民福祉共享发展新成果,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二五”期间,普洱市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0.2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翻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9.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5年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5年增长8.6%。

  生态文明系列创建工作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创建生态文明乡镇33个、市级生态村908个,省级绿色学校44所、绿色社区9家、环境教育基地2个。市级绿色学校101所,市级绿色社区18家。全市共实施了32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项目和37个传统村落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共涉及112个行政村,累计投入各级资金1.27亿元;全市共实施新农村试点村建设724个自然村,共投入新农村试点村建设资金3.77亿元,美丽乡村建设资金1.42亿元,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四面环山,两条小河相汇于此,景色秀丽,生态良好。驻足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同心镇的那柯里村,沿着茶马古道的青石板路,走进百年荣发马店、那柯里风雨桥,透过当年马帮用的马灯、马饮水石槽,依然可以感受到这个当年茶马古道驿站的繁荣和普洱茶的兴盛。

  今天的那柯里,借助乡村休闲度假业的发展,更加热闹和繁荣。

  通过投入4000万元,实施地震恢复重建、传统村落保护等工程,那柯里成为特色更加突出,环境更加优美,内涵更加丰富的最美休闲乡村。2014年,在农业部开展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最美田园推介活动中,那柯里村被评为“2014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那柯里村民小组长高家宝告诉记者,小组72户300多人,现在已经开办了20多家农家乐,收入高的人家一年有一百万元以上,全组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200元,其中乡村旅游收入超过一半。“房子建好了,环境变美了,来玩的人逐渐增多,群众的收入也高了,大家都说那柯里越来越好在了。”良好生态环境正在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普洱市环保局)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