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讲文明树新风 >> 内容
阅读正文

净了“容颜”靓了家园

发布时间:2018-01-30 来源:张诗韵

  本网讯(记者 张诗韵)在百姓的幸福指数里,环境质量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近年来,我市在全力提升城乡人居环境的同时,把“清洁家园”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提出要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更硬的措施,掀起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城乡人居环境的新高潮,切实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让群众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更幸福。

  污染治理 防治结合护佑碧水蓝天

  我市历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认为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是城镇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是经济发展、居民安全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为此,我市以提升人居环境为目标,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建管并重,标本兼治,从主干道到乡村路,从村庄周围到房前屋后,集中开展了多种立体式、全方位的整治活动,为普洱百姓守护一方碧水蓝天。

  在工作推动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县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工程,党政一把手经常深入工地督导进度,分管领导包干负责,遇到问题随时协调解决。坚持科学筹划,提前部署,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在项目启动阶段,提前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和工作细则,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行整体设计和精心安排,明确工作总目标和各阶段的时间节点,确保各项工作有效推进;坚持依法依规,搞好治污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治污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以身作则积极投身到污染治理工作中,并对排污行为实行全民监督,使偷排、超标排放得到更全面的监管。以此同时,新增配套污水管网,加大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污水收集率。优先解决已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不足的问题,强化黑臭水体沿岸污水截流、收集;对新建污水处理设施的配套管网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运;对年久失修、漏损严重、不合格的老旧污水管网、排水口、检查井进行维修改造,减少管道污泥淤积、超载,保证过流能力,改善因管网破损造成大量地下水等外来水进入,避免污水渗漏导致管道周边地下水及土壤污染,确保收集的污水水质和水量稳定。在思茅中心城区水污染治理方面,集中开展了老城区管网完善工程、中心城区和思茅河截污排污工程等污水收集治理工程,项目总投资1.68亿元,集中彻底解决老旧穿城河道、老旧小区、城区排水管网体系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在主要工程建设方面,开展了老旧城区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污水管网优化改造、雨水管网完善等工程,目前,已累计完成DN400—DN600污水管网建设39.5公里,累计完成投资6008万元。开展中心城区和思茅河截污排污工程,主要对老旧小区排污管网接口改造优化,集中整治小区排污堵、漏、不畅等现象,项目总投资0.72亿元,目前已累计处理小区截污口282处,新建排污管网31公里,完成投资6800万元。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方面,始终坚持政府投入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采用BT或BOT合作建设模式,广开筹资渠道。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11个,实现了一县(区)一厂或两厂的建设目标,处理规模达到11.95万吨/日,现平均负荷率约为建设规模的80%。通过治理,全市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效益增长迅速。

  危房改造 广厦千万间百姓俱欢颜

  一条条宽敞干净的水泥路面、一栋栋错落有致的民房,走进西盟佤族自治县勐梭镇秧洛村博航八组,一幅祥和安康、宜居宜业的新农村景象展现在眼前。“前几年,我们这里住房条件差,下雨还会漏雨,卫生条件也很糟糕。如今党的政策好,家家建起了漂亮的大房子,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站在自家极具佤族特色的崭新小别墅前,33岁的佤族汉子岩昆指着新房,用不太流利的汉话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这只是我市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农民住房质量及房屋抗震能力明显提高,有效解决了农村居民住房困难问题,全市农村村容村貌明显改观,人居环境显着改善,乡村美起来了,群众也富起来了。

  针对普洱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实际情况,我市将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与脱贫攻坚工作有效结合起来统筹实施,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有安全稳固住房”为目标,全力推进全市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十二五”期间,全市共组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31371户,下达中央及省补资金165772万元,市级配套3151万元。2017年,省级下达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任务27560户,下达中央、省级补助资金12602.97万元。截止6月底,已开工建设23003户,开工率为83.47%;已竣工4622户,竣工率为16.77%。

  为让危房改造工作顺利推进,工作进程中,我市进一步落实包保责任,将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与“挂包帮”“转走访”工作有机结合,严格落实“领导在一线指挥,部门在一线服务,干部在一线为民,措施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整合各类资源,加大配套基础设施和民房建设资金投入。同时,制定督查机制,对农村危房改造质量、进度、资金拨付等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并通报;秉持安全为本、分类实施、扎实推进的原则,将农村危房改造、地震安居工程与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整治等结合起来,继续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惠民工程真正落到实处。此外,在农村危房改造中,我市还着力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努力建设规划有序、居住安全、乡容整洁、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

  农村饮水 让千万农民喝上放心水

  农村饮水安全事关群众利益,事关长远发展。因此,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被称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我市历来重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近年来,我市通过加大投入、提高标准、追加人数、加快速度,集中力量抓好这项最基本的民生工程建设,并提出要加快乡(镇)自来水厂建设,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市乡(镇)自来水供水设施全覆盖,农村集中供水率达85%的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市采取五项措施推进工程进展。一是明确责任,强化监管;二是分类施策,多方筹措资金 ;三是群众参与,强化社会监督;四是促进水质达标;五是深化改革,建立工程良性机制。同时,按照“补偿成本、公平负担、合理收益”的原则和“定额管理、累进加价”的要求,推进水价改革,逐步探索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良性机制,着力解决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不稳定、易反复的问题,提高集中连片地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让千万农民喝上放心水。

相关附件: